新闻中心

一生琴心,传承古韵

2025-07-09 09:34

来源:

在嵊州市石璜镇寺新村新沃自然村一间普通民房里,不时会传出悠扬动听的古琴声。弹琴的是九旬老者钱曾省,一位知名的古琴家。“每天不拨弄一番,浑身不自在。”虽然年纪大了,行动有些不便,但钱曾省的思维却非常清晰,对于自己的学艺经历、拜师古琴大家张味真等往事,以及在上海越剧院工作的日子,退休后为古琴传承发展所作的努力,他娓娓道来。

“我希望古琴艺术能够发扬光大。”这是采访中钱曾省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践行的目标。

钱曾省弹古琴。

年少学艺遇高人

1933年,钱曾省出生在嵊州市长乐镇一书香门第。钱家是当地望族,更是爱好音乐之家。他的父亲钱高范便以音乐见长。钱曾省说,在他家厅堂,有一大木橱,内备各种民乐器具,供人学习和演奏,类似现在的戏迷角,以演奏为娱,以乐会友。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钱曾省从小就对音乐情有独钟,很自然,父亲便成了他的启蒙老师。

一开始,钱曾省学三弦,因为三弦是其父亲擅长之技。三弦无品,定音不易,他择难而学,起点就高。在此基础上,他又攻琵琶。琵琶有品,因而定音较准。14岁时,钱曾省便弹得一手好琵琶。当时他家里有一张古琴,在少年时代,他就对古琴有所认识和了解。这张名为“风啸云鸣”的古琴,出自元末明初名家之手,后来成为钱曾省的挚爱,直至1997年11月失窃流失。

琵琶为钱曾省奠定了一个较高的艺术起点,也为他结识恩师张味真提供了机缘。

张味真是石璜镇新沃自然村人,我国著名的古琴家,有“现代浙派琴家”之誉。张味真的女儿嫁到了长乐镇,抗战胜利后,他也曾在长乐私立阳山中学任教。

张味真听说钱高范的儿子钱曾省音乐天赋极高。一次,他抽闲去钱曾省家,特地听这个少年弹了一曲琵琶《平湖头》。“我弹完后,他当时也没说什么就走了,因此对于自己到底弹得怎么样,我心里也没底。”钱曾省回忆道。几天后,钱曾省在大街上遇到张味真的女儿,她告诉钱曾省,那天回家她父亲当着全家人的面夸赞他,还说“他必然要到外面去的,嵊县(今嵊州)地方小,留不住他。”这让张味真的女儿感到十分诧异,因为父亲是“从不表扬人的”。

得到张味真的肯定,钱曾省异常兴奋,更令他备受鼓舞的是,张味真主动提出要收他为徒。那年,钱曾省15岁。就这样,钱曾省拜张味真为师,除了琵琶,钱曾省开始向老师学习古琴,开始了他一生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钱曾省说,先生对自己的影响不仅是琵琶和古琴之艺,更多的是先生的人格。“先生对我音乐之外更大的影响,就是他的清高心性了。”张味真一直是一个有准则的文人,“民国政府请张先生出来工作,他不愿意,觉得不自由,他喜欢教书。”置身世俗之外,张味真的言传身教让钱曾省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他日后古琴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专业抚琴四十载

钱曾省人生最精彩的阶段是在上海越剧院时期,40年间,他不仅完成了从“业余”到“专业”的蜕变,更收获了艺术生涯的辉煌。而说起与上海越剧院结缘,他说纯属“巧合”。

1953年初,以傅全香、金采风为主的华东戏曲研究院(1955年在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一团、二团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越剧院)考察队,到嵊州物色越剧男演员。她们分两队,一队在城关,一队去乡下。以金采风为主的一队到长乐镇时,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纷纷要求她们上台演出。于是,金采风、赵雅琳两人演出了折子戏《楼台会》。因属临时演出,未带乐队,金采风要求当地选派伴奏人员。

经推荐,钱曾省被推选为琵琶伴奏。嵊州是越剧发源地,但在当时真正能与专业演员配合的伴奏人员并不多。一折戏下来,金彩凤听出了钱曾省弹的琵琶技艺与众不同。

钱曾省人生的又一转折点,便从这天开始了。不久,傅全香回到上海,把在嵊州招演员和钱曾省的情况向袁雪芬作了汇报。袁雪芬随即派电影《红楼梦》的作曲家来到嵊州,为钱曾省演奏琵琶录音,在审核时得到了袁雪芬的首肯。这年6月,钱曾省便收到华东戏曲研究院的录用通知书,成为剧团演职人员,担任琵琶伴奏。

进入上海越剧院后,钱曾省将昔日的业余爱好变成了专业,艺术道路更如鱼得水,琵琶业已精妙,便力攻古琴。此时老师张味真已在杭州,师徒分隔两地,但常有来往,他继续向老师学艺。更为幸运的是,他还经常得到上海音乐学院民族乐系教授刘景韶和卫仲乐的指点。经老师们的指点和自己的不懈努力,钱曾省的琴艺突飞猛进,成了上海越剧院有名的琴师。

琴艺卓尔不群,钱曾省也因此有机会参与了很多大型演出:1954年9月29日,钱曾省随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一团携越剧《西厢记》进京,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应邀前来参加国庆五周年典礼的罗马尼亚等八国政府代表演出;同年10月22日,《西厢记》又参加了周恩来总理招待印度总理尼赫鲁的演出;1956年,他又随春节慰问团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慰问演出;1988年去中国香港访问演出。此外,钱曾省还参加了三部著名越剧电影(傅全香的《情探》、袁雪芬的《西厢记》和王文娟的《红楼梦》)的单独配琴,他的名声也因此达到了顶端。

退休回乡传琴艺

1993年,钱曾省退休后,数次婉拒高薪聘请,选择回到故乡。他常对人说,琴不是商品,有比赚钱更重要的事情等他去做,这便是传承和发展古琴艺术。

要传承古琴,关键是人才的培养。钱曾省数十年来,收徒150余人,不少已成为古琴界的翘楚。平时登门求教者他更是来者不拒,悉心指导。

金少余是钱曾省的大弟子,绍兴派古琴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绍兴古琴研究会会长。至今,钱曾省还清楚记得金少余的拜师学艺经过。1999年4月22日,钱曾省收到了一封信,一个自称金少余的青年说,自己非常想学古琴,却苦于找不到名师,刚好在电视上看到钱先生的专题报道,想着能否拜他为师。当时金少余还提了3个问题:先生收徒有什么条件?不通乐理要不要紧?30岁学琴,是不是有点晚?钱曾省告诉他,识不识乐理无所谓,对学问倒是有条件,要懂点文史知识,弹琴更重修养和学问。之后,金少余跟着钱曾省学了3年古琴,先后上了138次课。

“金少余并非生于音乐世家,也没多少音乐基础,纯粹是爱好古琴艺术,但他善始善终,尊师重道,很是用功和用心,在古琴艺术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说起这个弟子,钱曾省甚是欣慰。

绍兴派古琴嵊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嵊州市剡溪琴社社长俞乔眉是另一个让钱曾省自豪的徒弟。与金少余的贸然写信不同,俞乔眉的父亲与钱曾省是朋友,俞乔眉从小就认识他,当钱曾省还在上海越剧院的时候,俞乔眉就开始向先生学琵琶,而学古琴则是在先生退休回乡后。俞乔眉说,钱曾省先生是一个温厚的长者,是一个很纯粹的人,因此除了向先生学得一手琴艺,还学会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除了收徒传艺,退休后钱曾省还潜心钻研和翻译琴谱,古曲今译,翻成简谱,对古琴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曲仅有文字谱指法,玄如天书。以据诗人屈原抒情诗《离骚》创作的古琴名曲为例,原作者张子谦,其古谱(文字谱)极难懂,经过钱曾省的翻译,指法一目了然,他又按章节编排成曲,将诗情和曲调校核一致。这是一项译作,一般人无法替代,而这又正是钱曾省有生之年主要的生活内容,也是他留给后人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陈正军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