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老街如何焕新

2025-07-09 09:11

来源:

绍兴诸暨市马剑镇的马剑八大碗历史主题街区于6月28日开街。

此前,嵊州市东前街历史文化街区、上虞区曹娥里·十三弄历史文化街区先后开街。更早还有柯桥历史文化街区、新昌县里江北历史文化街区开街。

今天的绍兴,一条条老街古巷的新生与蜕变,不断讲述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好故事。

诸暨市马剑八大碗历史主题街区开街仪式。

重燃老街“烟火气”

悠长的街巷,斑驳的青石板路,生活的烟火气与厚重的历史感……认识一座城,先从老街小巷开始。

“虽然还是以前的老街,但又跟以前有些不一样。”近日,许久没来马剑老街的诸暨市民吴先生注意到,老街变“味”了——融入年轻化的新潮元素,给老街带来了更旺的人气和烟火气,但与此同时,其自身的文化内核进一步凸显,呈现出“老味道”“老格调”。

一成不变,这曾是吴先生和身边许多人对马剑老街留下的刻板印象,“以前,老街虽有沧桑感,但却没什么文化吸引力。”如今,这里灯火映照,一步一景,不时有游客驻足拍照。

古韵新颜,重现繁华。老街内每一个店铺都人头攒动,八大碗宴会中心、供销社、老街茶馆、游戏厅、馄饨铺、咖啡馆……到处都藏着好吃、好玩、好看的东西。开街活动期间,老街还举行NPC(景区互动角色)游街、童年游戏大赛等等。

据马剑八大碗历史主题街区运营相关负责人金先生介绍,该街区以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时代元素为背景,融入年代演绎元素,打造大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游玩空间。以马剑八大碗为产品核心,打造马剑美食名片。马剑八大碗是马剑镇的传统美食,即马剑馒头、乌肉、石斑鱼、豆腐包、灰汤粽、三鲜、长寿面、豆腐皮,极具地方特色。街区还以元末明初文学家戴良、明代御医戴思恭为人物文化品牌,做好国学、国医文化的传承与宣传。同时,将非遗资源与文旅消费紧密融合,通过提升非遗项目融入性、增强非遗展示互动性、渲染非遗活动代入感,充分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旅游愿望。

据介绍,6月28日、29日马剑老街开街活动期间,八大碗宴会中心共接待宴席70余桌,售出八大碗流水席30桌,很多游客对马剑八大碗充满了期待。

“老街有复古感,但更有新潮味。”听说马剑八大碗历史主题街区开街,来自越城区的王先生也专程去夜游了一番。他认为,在历史街区的“焕新”中,要多考虑为年轻人构建社交场、活动场等多元化场景,让年轻人在学习工作之余也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实现工作学习与生活的无缝切换。可以量身打造新玩法,推出文创市集、怀旧书店等主题产品,将街区打造成多元的文化社交空间。

赓续城市历史文脉

老街焕新的背后,是城市建设的智慧与创新。它不仅提升城市品质,更增强城市吸引力,赓续了城市历史文脉。

今年,绍兴各地老街及历史文化街区积极探索文商旅融合发展新路径,让游客在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环境中传承记忆。

嵊州市东前街历史文化街区。

1月23日,嵊州市东前街历史文化街区开街。街区整体业态定位为“三分风雅、七分烟火”,在功能布局上分为烟火(特色小吃集合)、尚品(咖啡餐饮潮玩)、史话(特色风物展销)、艺美(研学教培博物)、雅集(文化互动体验)五大板块,既满足了市民的多样化需求,又提升了街区的整体活力。

东前街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古城墙、任光故居、沈寅初旧居等历史建筑,并将其转化为纪念馆、书屋等文化空间,体现了对传统街巷格局的系统性保护与重构。

嵊州市东前街历史文化街区。

5月1日,上虞区曹娥里·十三弄历史文化街区开街。项目以“江南第一庙”曹娥庙为核心,通过“一里三街十三弄”的空间布局,将上虞传承几千年的孝德文化与现代文旅体验进行完美融合。为把街区打造成为“孝德传承地,江南不夜城”,曹娥里·十三弄历史文化街区围绕“孝”和“家”两大主题,做好传承创新、多元融合、主客共享文章,为市民游客带来从文化度假到市井生活、从精致生活到滨水休闲的不同游逛体验。

而早前,柯桥历史文化街区和新昌县里江北历史文化街区先后开街,也让周边的老街焕发新的光彩。

2021年元旦,作为柯桥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柯桥古镇对外开放。它是全省首批18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浙东古运河穿过该街区。台门文化、师爷文化、纺织文化等,让柯桥老街在诸多的江南老街中卓尔不群。今年年初,《绍兴市柯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1—2035年)》也已获省政府批复同意,并确定了街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即以“柯桥老底片,城市新客厅”为形象定位,延续古运河文化,保护柯桥老街记忆,挖掘历史文化特色,把传统建筑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把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升级相结合,打造柯桥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具备商务休闲和文化创意旅游等功能的新高地。

2022年10月30日,新昌县里江北历史文化街区开街。该街区以古城墙遗址、止水庙、新昌台门建筑群等要素为依托,集文化体验、展示交流、创意商业、餐饮休闲、文化娱乐等业态于一体,系统地保护和还原了老房子、老街巷、老味道。

绍兴老街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利用一直在路上。

注入更多文化内涵

老街,一头连着历史的深处,另一头则面向现代都市的繁华。在老街保护中,我们不仅仅是守护者,更是传承者。如何将老街的故事、文化、精神传递给后代,让他们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是每一位老街守护者需要承担的使命。

采访中,不少游客认为,“在地文化”很重要,它让街区更具独特性和差异性。只有文化资源、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等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深度融合,将地域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价值链深度融合,才能让旅游产品更丰富多样、更有内涵,更好地满足游客对品质化旅游的需求。

“文脉”是老街的灵魂。绍兴市名城办有关人士认为,老街是一个静态历史与动态生活有机结合的“共生”系统。在保护过程中,要尊重维护老街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别要注重历史建筑等的保护。同时,要保留老街的“烟火气”,确保老街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要“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

越城区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宋先生认为,让历史街区“活着”,才能有历史的传承。他举例说,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有着2500年历史,不仅延续着“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还保存下众多珍贵遗存。它是“活着”的遗产,那里生活着1.1万名居民,至今保留街区烟火气。苏州通过“小单元、渐进式、微更新”成片保护模式,将“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融入街区特色消费场景和沉浸式空间,以品牌餐饮和住宿聚集人气,成为古城保护更新可观、可游、可居的江南新地标。成都宽窄巷子的前身是清朝廷为八旗兵及其家属修建的“城中城”,如今,那里聚集了很多品牌酒店、咖啡馆、书店、动漫手办店、特色餐饮店等,也有本土小吃、采耳、川剧表演等当地民俗文化体验项目,人气爆棚。

保护老街文脉之余,做好老街文化的传播也至关重要。绍兴一位视频博主倪先生认为,我们要深入挖掘老街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组织专家学者对老街的建筑、文物、风俗等进行深入研究解读,让“老地方”讲出“新故事”;鼓励支持老街上的传统手工艺人、民间艺人等开展传承活动,培养新一代的文化传承人。在街区内可以设置非遗展示区,通过非遗产品的制作、展示、销售,让历史文化街区热起来。要结合现代传播手段,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等,创新传播方式,让老街文化更加生动鲜活。还可以在街区增加演艺项目,演出内容既要有文化性和故事性,还要有体验性和互动性,从而实现街区文化的多维度价值输出。

越城区一位00后旅游达人张小姐认为,随着“90后”“00后”逐渐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主力,年轻态的老街,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不妨以类似城市漫步的旅行方式将老街与年轻人融为一体。通过引入新业态、鼓励创新等方式,激发老街的活力。街区可以融合传统与新潮,涵盖非遗、国潮、文创、趣玩、生活美学、手作等多元文化要素,好看好玩,让游客在老街里玩起来、留下来,才能留得住持久的客流。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 波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