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兴市海盐县澉浦镇蜿蜒葱郁的山林间,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悄然编织着一张无形的“守护之网”。他们的脚步丈量湿地山林,目光追随羽翼起落,双手托起天使般的生灵——这群默默无闻的“护鸟使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爱鸟护鸟的文明新风吹遍澉浦的每一个角落。
清晨六点,当薄雾还萦绕在凤凰山麓,志愿者已带着望远镜和记录本开始了一天的山林巡护。作为澉浦镇“爱鸟护鸟”志愿服务队的资深成员,他熟悉这片土地上每一声独特的鸟鸣:“听,这是水雉的叫声,对环境要求极高,能在这里安家,说明咱们澉浦生态底子好啊!”
这支由镇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本地村民组成的60余人志愿者队伍,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网格化巡查体系。他们每月开展常态化巡查20余次,足迹遍布南北湖、湿地、南木山等鸟类栖息热点区域。重点记录鸟类种群动态、清理捕鸟网具、劝阻不文明观鸟行为,如同一双双警惕的“生态之眼”,守护着蓝天精灵的自由飞翔。志愿者说:“以前偶尔还能看到捕鸟网,现在几乎绝迹了。每次巡护发现鸟巢安好,幼鸟顺利出飞,比什么都欣慰。”
去年冬天,一只翅膀受伤的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斑鸫,在南北湖景区被发现。志愿者接到消息后火速赶往现场,用专业手法将其小心包裹,送到了一生都致力于爱鸟护鸟的“白发校长”陈其昌手中。“它当时很虚弱,但眼神特别锐利。两个月后,我们在当初发现它的地方放飞了康复的斑鸫,看着它冲向天空的身影,大家都忍不住欢呼!”
为提升应急救助能力,澉浦镇“爱鸟护鸟”志愿队伍与景区生态警务站联动,建立“发现—上报—转运—康复—野放”快速响应机制。朱琴义既是县政协委员也是景区生态警务站的成员,据他介绍,团队内配备急救药箱、鸟类运输箱等基础设备,并定期邀请陈其昌开展紧急救助技能培训。近三年来,累计成功救助斑鸫、白鹭等珍稀鸟类17只,为折翼的生灵重燃蓝天梦想。
如何让爱鸟护鸟理念深入人心?澉浦志愿者的答案是:让科普“活”起来、“动”起来。在澉浦小学的“观鸟树屋”里,志愿者用教学标本和互动游戏,带领孩子们认识身边的“邻居”;在村文化礼堂,一部部自制护鸟微电影引发乡亲们热烈讨论;在南北湖景区,“文明观鸟倡议牌”与生物多样性馆悄然亮相,游客在景区就可以聆听黑翅长脚鹬、白鹭的故事……同时,围绕如爱鸟护鸟主题,各类创新活动层出不穷,“我为小鸟安个家”亲子活动、“镜头里的羽翼”观鸟摄影,以及常态化开展的覆盖全镇14个村社“鸟知识进万家”宣讲活动。村民说:“现在环境越来越好了,鸟儿都愿意来,我们住得也舒服。”
志愿者的汗水浇灌出丰硕的生态果实。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澉浦镇域内鸟类种群数量较三年前增长35%,记录鸟种达160余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就有36种。南北湖湿地更成为候鸟迁徙路上的重要“服务区”,每年吸引数万只鸻鹬类、雁鸭类驻足休憩。
更可喜的是,随着爱鸟护鸟的宣传引导,捕鸟、捡拾鸟蛋等行为近乎绝迹,主动报告受伤鸟类、自觉维护鸟类栖息地的村民越来越多。一幅“人在城中,鸟在林中,万物共生”的生态共富美好画卷,正在澉浦徐徐铺展。
护鸟之路,永不止步。澉浦镇“爱鸟护鸟”志愿者用脚步丈量责任,以温情守护羽翼。他们的故事告诉人们:每一份微小的坚持,都是对自然最郑重的承诺;每一次仰望蓝天的目光,都在为未来积蓄希望。当越来越多的身影加入,澉浦的山水之间,必将回荡起更加自由、欢悦的生命之歌。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