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下,大数据技术为市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却也悄然滋生出大数据“杀熟”这一消费痛点。从网购下单到外卖订餐,甚至走进实体店扫码点单,消费者稍不留意,就可能陷入商家精心布置的价格陷阱。面对隐蔽的大数据“杀熟”,消费者并非只能听之任之,见招拆招可以避免不少消费陷阱。
“杀熟”频现,消费者屡呼“上当”
“我在这家网购平台买东西多年,一直很信任商家,可前几天偶然使用朋友的账号才发现,同一个商家售卖的同一件衣服,我账号上显示的价格比朋友这位新用户贵了40元,价格超出近20%。”在皋埠街道一家企业做行政工作的徐女士前几天遭遇了大数据“杀熟”。
徐女士碰到的情况并非个例,眼下,“杀熟”现象在市民的日常消费中屡见不鲜。所谓“杀熟”,是指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消费能力等信息,对老客户或忠实用户实施差异化定价,往往价格更高。
不仅是网购,在外卖市场,大数据“杀熟”也很普遍。近期,随着高温天来临,越城市民张先生点外卖的频率增多,几乎每天都要点上一两单。细心的他发现,原先能享受的优惠额度不断减少,点外卖的成本变相提高了。“我是该外卖平台的忠实用户,不但经常下单,还购买了平台会员。可最近我发现,在选择同一家餐厅、同一菜品时,配送费却比同事高出不少,会员价反而成为‘韭菜价’。”张先生无奈地表示,为了省几元钱配送费,他不得不经常更换外卖平台下单。
线下实体店也开始出现大数据“杀熟”的苗头。市民陆女士经常光顾一家连锁咖啡店,习惯扫码点单。前几天,她看到店里张贴的新品海报,价格标注为25元。可当她扫码下单时,支付页面却显示28元。陆女士觉得奇怪,便询问店员。店员表示可能是系统问题,但无法给出合理解释。后来,陆女士让同行的丈夫帮忙点单,丈夫注册会员后,下单价格显示海报上的25元。“经常光顾反而价格高,太不合理了。”陆女士对此十分不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日常消费,在旅游出行领域,大数据“杀熟”情况也屡有出现。喜欢旅行的市民朱女士发现,在预订机票和酒店时,同一航班、同一房型,不同时间、不同账号查询的价格差异很大。“有时候提前几天预订,价格反而比临近出行时还高,而且用不同手机登录同一预订平台,价格也不一样。”朱女士说,为了订到性价比高的机票和酒店,她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用多个账号反复查询对比。
见招拆招,规避“杀熟”有技巧
在记者采访中,很多消费者表示在网购、外卖、出行等场景中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大数据“杀熟”,涉及电商、餐饮、旅游、交通等多个行业。有市民认为:“这种不公平的定价方式,不仅不合理,而且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面对无处不在的大数据“杀熟”,消费者该如何应对呢?不少“反杀熟”达人认为,面对眼花缭乱的促销和个性化推荐,消费者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不要被算法牵着鼻子走,明确自己的需求,价格多比较几家总不会错。一些有经验的消费者,还总结出了不少实用的“避坑”方法。
“我一般会定期清理购物App的缓存和浏览记录,这样平台就没那么容易掌握我的消费偏好。”市民赵女士说,根据她的经验,尽量不要在同一平台长期频繁购物,可以多注册几个账号,交替使用,新账号往往能享受到更多优惠。而且不同平台的优惠活动和价格也有差异。消费者最好在购物前列出清单,然后分别在不同电商平台搜索对比,再下单购买。
在规避外卖平台“杀熟”方面,资深外卖用户陈先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要一直使用同一个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京东可以换着用。而且,不要总是点同一家店,偶尔尝试新店铺,平台就不容易根据你的消费习惯来提高价格。”陈先生还提到,会员续费也有讲究,“不要按月自动续费,等会员快到期时,先停用一段时间,平台为了留住你,往往会在你再次续费的时候给出更大优惠。”
陈先生还建议,通过关闭App的一些敏感权限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数据,减少被平台精准“画像”的风险,“比如关闭定位权限,避免平台根据你的地理位置来调整价格;拒绝App获取通讯录、相册等权限,防止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
记者从市场监管部门了解到,2021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消费者既要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在消费过程中要养成截图留存证据的习惯。如果发现自己遭遇大数据‘杀熟’,及时向平台客服投诉,要求给出合理解释和解决方案。若平台不予处理,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