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花轿轶事

2025-07-07 07:25

来源: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在我们这里,却似乎有些说不太通。因为我们诸暨钱家山下村,位于会稽山脉一条细小支脉的末端,溯永宁溪,往上走五六里,便是“里山”。山道弯弯,村落多是沿山傍溪而筑。因稻米少而杂粮多,日常食物是番薯、六谷(玉米)打头阵。顺永宁溪向下行七八里,人称“外阳”,溪道转为河谷,更远处与枫溪(枫桥江)相接,一同汇入泌湖,之后便成大河,从骆家桥乘船,可通绍兴城区、达杭州,其地田畴广阔,盛产稻米,真是个鱼米之乡。

以故,村人嫁女,便多顺水往下走,愿其钿橱(谷柜)谷常满,餐餐吃干饭。村人娶妇,则多来自“里山”,因我村稻米产量虽不及外阳,勉强还能半干半稀,柴火纵然不如里山,舂年糕、煮粽子的柴爿却也不缺,加上有山塘、水库,还能年年有鱼,所以也是山里人向往的好地方。

可以想象,古代先人逐水而居,待平原、河谷人满为患,便向山里拓展的场景和过程。当魏晋时,右军兰亭,谢傅东山,堪称风流,山阴道上的风景自是应接不暇,但也时闻猛虎噬人,可见山居多险。只是为谋生存,不得不往山里行;为求富裕,时常顺水向下游。

山道崎岖,曲折高低,娶亲迎亲,花轿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山乡的女孩子,既是盼嫁,也是盼坐着花轿,风风光光地周历各村,留下一生中最为流光溢彩的时刻。父亲曾多次讲述村人的花轿轶事,同时也带出他和母亲的婚嫁故事,我一直想寻个机会来写一写。

我父亲和母亲在1951年初结婚,那年父亲虚龄二十六岁,在旧时的农村,这已经是真正的晚婚了。

父亲年轻时身高一米七六,长得眉清目秀,才华亦是远近有闻,但年过二十,婚事还没有着落。父亲是长房的,往往有远房亲戚来议亲,他们吃在我家,饭后却无视主家有适龄男孩,而转去堂兄家里。无他,堂兄是独子,一座五间两弄的中央台门楼屋,独占一半;这边,我父亲有四个兄弟,正屋仅有两间,侧屋是空着的,还没安装阁栅楼板。

娶一房媳妇,至少得有一间屋。为儿建屋,原是家长的责任,但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占据浙北时,我祖父被强拉去做了民夫,虽然从半途逃脱,但颇受惊吓,不久就患病去世了。当时我父亲才十五岁,幼弟则尚在我祖母的怀抱。所谓“长兄当父”,这做大哥的要负责弟弟的成长和婚娶,做大嫂的也要跟着吃苦头,又有哪个做父母的愿意女儿来吃苦呢?

钱家山下村位于半山区。再往里,便是山区,坡地多,水田少,以玉米、番薯等杂粮为主过日子。往外,山谷渐宽,北行八九里,便是平原,水田蚕桑,一望无际,所以好姑娘都往山外走,而不会往山里嫁的。那么,能议亲的,也只能是山里的姑娘了。那时议亲,通常都有媒人为中介,当然这媒人也往往是由亲戚担当,长辈谈妥就成。但父亲少年时已有主见,他对祖母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他必须亲眼见过,满意才行,否则宁可不娶。

曾经有亲戚给父亲介绍了一位姑娘,父亲走了二十多里山路,偷偷去看了一眼,结果大失所望,没有同意。他晚年说起这事,依然颇有感慨。我能大致体会他所感慨的内容。他对自己的才干、外貌有着充分的自信,显然是因为家境的原因,才被人小看了。

一直到1950年秋天,父亲谈妥了婚事,对象是邻村小溪坞蒋如堂先生的女儿蒋美球。到年底结婚时,已经是1951年的初头,我母亲虚龄二十一岁。

外公家境颇好,四乡闻名,交往亦广,育有三子一女,均优秀。我母亲最小,被视若掌上明珠,三位兄长对她则更是关爱。母亲读过几年私塾,有基本的阅读能力,而且曾去上海帮衬亲戚料理家务,见过世面。大舅蒋钦钊先生,当时是杭州市会计学校的兼职教师,不仅有魄力,更是有眼光。他先相中了我父亲,以为才干和外貌都合适。因为是邻村,我母亲曾经与父亲在路上见过一面,相互印象都不错,所以也表示同意。

于是大舅请他的朋友,也是父亲的族叔黄定翰做个现成媒人,商量嫁娶事。我小时候记得生产队有一丘田,叫“炳超独亩”,后来才知道那是我母亲的嫁妆田。田地之外,还有金戒指,后来为造新屋,需买材料,家里实在艰难,由在杭州工作的二舅代为出售了。所以,我从来没见母亲戴过金银首饰,还误以为以前的农村太穷,是没有这些东西的。

关于婚礼,母亲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必须用大红花轿来抬。坐花轿,这大约是从少女时代就存下来的一个梦想。这个要求让父亲大大松了一口气。父亲用很少的费用,就达成了母亲的心愿。

外公给的嫁妆十分丰厚,也体现了三位哥哥对唯一的妹妹的那份宠爱。那田块地契和几枚金戒指,都装在精巧的妆盒中,由出嫁的新娘双手端在怀里,坐在大红花轿中。长长的迎亲队伍,抬着整整十八扛嫁妆,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浩浩荡荡地启轿。外婆亲自送女儿出门,眼里溢出了泪花,既是喜悦释怀,又是依依不舍。我父亲穿着大红罩衫,戴瓜皮帽,亲自前去迎亲。

从小溪坞到钱家山下,走直路不过一里多地,这花轿队伍却是先向北沿大溪坑向小西湖,再向东转洞家桥,穿过杨村,越过新桥头,然后折返向西,就这般走过了邻近数村,留下了无数旁观的目光和羡慕的赞叹。黄昏时分,从村东进入钱家山下,在锣鼓与喇叭声中,隆重地抬进了中央台门。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