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说到阳台,我更多将其与城市生活挂钩,并将其视为住房与居住者所达成的一种默契。毕竟,无论城市紧张的住房、高楼的生活,还是工作中快速的节奏、生活里繁华的场景,人们似乎都离不开阳台的滋养。
在我国,北宋建筑学家李诫在《营造法式》中提到的“平坐”是中国古代最常用来表述“阳台”的建筑术语。在宋以前,它被称为“阁道”“飞陛”“墱道”。徽州等地建筑中设有用于休息的廊椅,常有闺中女子凭栏眺望,这种廊椅被形象地称为“美人靠”——因而也有人称其为现代阳台的“中国版本”。
阳台冠以一个“阳”字,顾名思义,定然与阳光有关,该是接受和享受阳光的平台。事实上,它从诞生起就承担着“眺望、晾晒、遮阳”的基本功能。
无论怎么说,阳台既是当代人居住环境变化的写照,也在不同人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同的样貌。有阳台的生活,注定是我们生活中的诗和远方。每天伫立阳台凭栏观日落日出,就足让人心旷神怡。当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当第一缕阳光亲吻我们脸颊的时候,感受日出与云彩的呼吸与我们同频共振。日暮时分,慵懒地倚着阳台,让天边的霞织满我的全身,缱绻在与黄昏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的氛围里,那种与日落一起慢慢陨落所引发的心跳,热烈、激越而隽永。
哲人说过,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本来就是居住在森林里的,因而,在我们的基因里或多或少总残存着对森林的印记,心底总留存着那份割舍不断的返璞归真的情结。阳台的横空出世,何以不承载着这份可贵的念想?是的,既然我们无法坐拥繁花似锦的宅邸与院落,那就在阳台这一有限的空间里,去种上吊兰、月季、海棠、茉莉等花花草草抑或是迷你果蔬——或许它们并不名贵,但生命力极强,给点雨露就滋润,给点阳光便灿烂,且多少也是都市人对森林、对自然的一种梦想的延伸。
阳台其实也是一个朴实而平凡的居家生活的窗口,其奋勉、勤劳、俭朴、和睦等都能从中窥见一斑。每当父亲在阳台上写作的时候,母亲在阳台上缝补衣裤的时候,妻子在阳台上晾晒衣物的时候,女儿在阳台上专心致志背诵唐诗宋词的时候,夏日的夜晚全家聚在阳台上一起纳凉赏月的时候,那定然是一幅幅优美的生活剪影。
我家,曾经有过四次搬家的经历,装修房屋时,我总会纠结是否需要给阳台安装防盗窗的问题。然而,纠结归纠结,最终都会遭到否决,理由是:阳台本来就是想给心灵留一个可以自由飞翔的空间,一旦被铁笼阻断,除了成为我们生存的苟且,带不来生活平和安宁的环境,这样的赔本装修不要也罢。
居家阳台虽有着居家的优势,但毕竟空间逼仄、视野狭窄。于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阳台”开始呼之欲出。须知道,城市阳台所展示的是一个走出居家阳台、投向充满开放性与可能性的广阔世界。或者说,居家阳台走向城市阳台,连接的不仅是点到点的距离,也是点到线到面的永恒向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也是互相观照的视域、互为逻辑的界面。
无论从哪方面讲,城市阳台应该是城市颜值和实力的浓缩,是一个城市的窗口与名片。我从网上搜索发现,许多城市诸如上海、杭州、深圳、武汉、珠海、洛阳等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阳台,且个性中不乏共性,诸如:多选择建在城市相对中心的位置,以方便市民和游客观看;建在景观丰沛、生态优美之地,以丰富观赏视野;注重建筑设计的文化审美,以标注城市的地域特色;能容纳诸多文艺体育活动,以彰显其包容张力。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城市阳台既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的产物,那就必然有着城市管理者们打造城市地标、提升生态景观、彰显城市品位的综合考量。
我生活的上虞,有一方临曹娥江的城市阳台,也自有着城市阳台应有的风范。作为城市“一江两岸”的滨水景观节点,城市阳台远观外形宛如一只蝴蝶,其优美的造型透露出浓浓的“中国英台之乡”特有的梁祝文化的韵味。缓缓登上城市阳台,随便选一个视角,都能通透地观赏城市中由天、地、水、路、桥、街、房、人、车、船等要素组成的随时变幻的和谐景致;在这里你还能在室内或室外欣赏一场又一场书画摄影展、歌舞诗朗诵、时装旗袍秀、娥江龙舟赛等;周末的夜晚,这里还是观赏音乐喷泉水秀表演的最佳观景平台……其实,无论何时登上城市阳台,自然的、人文的多重风景便会扑面而来,静静谛听,我们还能听闻那江雾里飘来粗犷辽远的运输船的笛声,以及“一江两岸”雨后春笋般冒长的楼群地标的拔节声。
我总以为,阳台既是我们生活状态和品质的晴雨表,也是思想和情绪的温度计。登上不同的阳台,也会因视野的不同而生发不同的感慨。我家里这对九十挂零的退休教师父母,每每站在自家阳台上看风景,总是感叹“城市发展真不错,生活过得有滋味”,可有一天晚上我陪同他们登上城市阳台,他们竟沉浸在了眼前这“人间仙境”般的画面里。会心的笑声,穿越城市阳台,回荡在了“一江两岸”的上空……
如果说,人类从拥有居家阳台到建立城市阳台,是一个审美嬗递、情感扩张的过程的话,那么,它也是一个帮助人类由此建立起精神阳台的过程。毕竟,对一个城市来说,精神阳台才是其灵魂所在。城市中人须臾不可或缺,唯有让每一个城市都筑就明媚、坚韧而灵动的精神阳台,让每一个人都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这个城市才有生机和活力,物质的阳台才不至于沦为一方硬邦邦、冷冰冰的台子。
作者:易为水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