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杭州中考高分扎堆,有人630分报职校

2025-07-06 20:38

来源:

今天,2025年杭州市区中考第一批(“中本一体化”)新生录取完成,各校分数线出炉。其中分数线最高的是杭州市乔司职业高级中学纺织技术与服务专业,面向杭州市区及除余杭、临平外其他三区三县(市)学生的录取分数线达到了606分。同时,也有中考630分的高分考生报考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

“中本一体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3+4”,即读完中职三年后,通过参加“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全省统一考试,上线后升入本科。这对考生来说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所以近年来选择“中本一体化”的考生越来越多。

记者注意到,和去年一样,仍有不少高分考生选择了“中本一体化”像电子职校最高分630分,乔司职高最高分628分,中策职校最高分626分,富阳职高最高分618分;

今年“中本一体化”的“新军”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人工智能),也有中考624分的学生报名。这些高分大多不是特例,像中策职校600分以上的有31人,人民职校600分以上的也有近30人。

今年“中本一体化”面向杭州共计招生475人,相比去年增加43人。招生扩容的情况下,各校“中本一体化”的投档分数线也大幅增长,像乔司职高纺织技术与服务专业,面向杭州市区及除余杭、临平外其他三区三县(市)招生计划的分数线提升了14分;中策职校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分数线提升了11分;电子职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提升了10分。

乔司职高校长助理祝海强表示,分数线上涨源于家长对“中本一体化”认知的提升,“来咨询前都已经把我们学校和合作高校的相关信息了解过了。”

乔司职高“中本一体化”合作高校为浙江理工大学,合作专业是纺织工程专业,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排第三,加上学校新校区即将投用,学校的管理也比较严格,综合作用下让分数线有了大幅提升。

中考628分,为啥报“中本一体化”?

录取的高分段学生里,李昕彤考了628分,被乔司职高纺织技术与服务专业录取。李昕彤妈妈说,报“中本一体化”是一家人共同的决定,报得很干脆,“以前从新闻里知道了有‘中本一体化’这个学制。虽然女儿的成绩一直不错,但面对普高的知识,特别是数学,孩子显得有些信心不足。”

5月份填志愿前,一家人曾去西湖文化广场的“杭州市职业教育活动周”专程了解“中本一体化”这件事。“当时了解了很多学校‘中本一体化’专业的学习情况、就业方向,加上女孩子对服装设计很感兴趣,就把目光瞄准了乔司职高的这个专业。”

选择“中本一体化”,还和李昕彤一家的教育理念有关。李昕彤妈妈说,她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我希望她能喜欢学习,把时间花在喜欢的专业上,而不是为了高考拼命刷题,希望她能更平和、更开心。”

得知被如愿录取,李昕彤挺开心:“中考分数一出,我们就知道应该能上了。”李昕彤妈妈则笑着说:“我们没有‘普高情结’,也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做了决定,就要去坚持。”

今年浙江省首批中本一体学生本科毕业

“中本”七年 “破冰”几何?

“七年了啊!”面对记者,沈柏民很感慨。

2018年,浙江省正式启动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下简称“中本一体”):学生中考进入中职学校后,通过转段考试直通本科院校。当年,浙江首次在8所本科高校和15所中职开展试点,面向全省招收590名初中毕业生。

首批试点学校中,沈柏民任教的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在列,他也是中策职校中本一体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起草人。

人民职校首届中本班中职毕业照

今年,全省首批中本一体学生大学毕业。他们提交了一份怎样的答卷?这份成绩单含金量如何?中本一体又面临哪些新挑战?

初识中本一体老师遇

“难题” 家长有“疑问”

回想起七年前中本一体官宣时,沈柏民还是有些激动,“学生多了一条直通本科的机会,大家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强了很多。”

但操作困难却不小。沈柏民介绍,省教育厅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难就难在这,要保证学生到大学不脱节,中职文化课必须匹配大学的知识容量。”最终中策职校决定在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科目上,采用普高教材。后来这成为杭州不少中本班的常规做法,家长也把中本班形容为职高里的“普高班”,一些中职还招引国内外名校毕业生当文化课教师。

易典参加学院器乐大赛

一味拼文化课显然不是职业教育。在沈柏民看来,中本班学生应该是有扎实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不能只聚焦文化课,否则学生核心竞争力在哪?”让他很受鼓舞的是,办学另一方浙江科技大学也认为中本一体要发挥职教优势,几年里双方在努力平衡文化与专业:使用普高教材、规定中本班学生全员晚自修、增加文化课课时、专业课深度衔接、动态通报学生学习情况等。

对于新生事物,家长们大多观望。浙江首届中本一体试点校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党委书记金卫东回忆道:“第一年了解的家长很少,报名时都很忐忑,带着问号把孩子送来。”

这份忐忑表现得很明显。中策职校首届中本班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学生陈鸿晟的妈妈说,一家人原本的目标是宁波一所高中的中德班,但中考成绩差几分,“我们是宁波人,潜意识里希望孩子在本地读高中,去外地学七年需要很大勇气。”

也有家长很干脆,比如金华人陈美晓,她是人民职校学生金洋洋的妈妈。金洋洋的初中成绩从没掉出过年级前100名,但孩子梦想当幼师,陈美晓很支持她,于是加入人民职校学前教育专业成了母女俩的第一选择。

孩子的发展没让两个妈妈后悔。几个月前,陈鸿晟拿到一家知名企业的offer(录用),金洋洋也考上东阳的幼师编制。经过第一年的“观望”,虽中本一体不断扩容,但录取分数线连年提升,中策职校、人民职校等中本一体专业录取分逼近甚至超过杭州优高线。今年,中策职校与人民职校的录取分数线分别是598分和596分。

七年学业扫描

文化课要过适应期 竞赛人人是把好手

刚进中职中本班时,老师没给学生打包票说“所有人一定会升本科”。学校的用心是,避免学生误以为能“趟进”本科,导致高中“躺平”。但除一些特殊原因,中策职校和人民职校首届中本班学生都通过职教高考升入了合作本科院校。

陈鸿晟觉得老师“想多了”,其实同学们斗志昂扬,“别的班可能下午4点就放学了,我们得学到5点,晚自习也延长到晚上8点半。没人吐槽,还都把电工中级证考了,大家都不想成为落下的那个人。”

2019年,陈鸿晟(一排左二)和同学合影

学生的努力,打消了老师们的很多顾虑。他们曾担心,中本班学生基础扎实,很适合参加技能竞赛,但万一把精力投入竞赛,文化课落下了,大学跟不上咋办?但这群学生的确兼顾好了专业课和文化课。

全班升入浙科大后,他们的专业课优势首先显露出来。小陈记得,当翻开电子技术这门课的课本时,大家长舒一口气,“很多内容我们职高时上过。学了两周后,教这门课的朱老师说,我们的掌握程度超过高考上来的学生学一年了。”

但大家都清楚,文化课仍是短板。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浙科大的老师们,浙科大教务处教育管理与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林丽回忆,一开始中本一体学生因为不适应,文化课挂科率比其他同学高不少。为此,浙科大给他们单独开教学班,调整授课节奏。

学生们也在你追我赶。大一结束时,沈柏民曾找他们要大学的生活照,不少人竟给不出来,“他们都说大一就是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没空照相啊。”双向努力下,“水土不服”有了缓解,林丽列出几组数据:浙科大这批中本一体学生本科阶段不及格率从大一的近15%,下降至大三的5.41%,与普招学生相当,高分段比重也有提升。

在技能上,中本一体学生优势就明显了。林丽介绍,浙科大第一届中本一体学生中,几乎全员参加竞赛,超过半数的人获得省级以上A类及B类竞赛奖项。

易典和同学筹备学校活动

在与部分高校老师交流中记者发现,中本一体学生群体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有位老师说:“有学生一直‘泡’在实验室,但也有少数学生对学业表现得无所谓。”老师们分析这种情况后得出的结论很一致:目标不明确。浙科大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张金江就说,中本一体并非适合所有学生,那些在大学阶段表现好的学生,基本上是从初中毕业就想好了要从事哪方面职业,“不然这七年会非常被动。”

毕业之后去哪里

就业升学情况都不错 “确定性”让他们信心更足

记者梳理发现,除了担忧文化课,社会对中本一体的疑问还有一点:必须跟这个专业捆绑七年,而七年后专业相关职业的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

以试点专业学前教育为例。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幼儿园数量为25.33万所,较2023年减少2万多所。因此有一种看法是,随着全国出生人口减少,该专业面临就业形势下行压力。

眼前的几组数据或许能给出答案。金洋洋所在的浙师大学前教育中本1班,除了人民职校,还有宁波外事学校的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本文刊发日,基本全员未来都有了着落,就业率在浙师大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所有行政班中处于领先;中策职校最终毕业的33名学生中,5人考上国内高校研究生,4人出国出境深造,16人已有工作或实习机会。另一份数据来自智联招聘《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下简称《报告》):截至202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总体为55.5%,继续深造的占4.3%。杭州首届中本一体学生基本在这个水准之上,且第一年有人年薪可达十几万元。

考上编制后,金洋洋在东阳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工作

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觉得获得的“确定性”比“不确定性”更多。比如本科文凭让他们天地更广,考研前不用再考专升本考试,就业也没有文凭限制、没碰到隐形学历歧视,对自身能力和未来的认知、规划更清晰从容。

这份从容,源于扎实的学习积累和专业深度发展。人民职校中本班学生易典就说,当初报名时,也想过就业路会不会越走越窄,“但我从没怀疑过这个选择,正是这七年沉淀让我形成自己的想法,看到新高度、打开新道路。”如今小易即将赴香港大学攻读STEM教育专业硕士,“申请成功后我发现,七年里学的每个知识都成了我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金洋洋(左一)和易典(左二)

《报告》还显示,2024届求职毕业生中有97.2%的人在2023年1月,即大三上学期快结束时开始找工作。而对中本一体学生来说,时间往往提早半年甚至一年。陈鸿晟说,同学大二时就确定考研或就业,他也是在那时明确了未来想干啥,“中本一体学生的优势是技术,我要更早发挥我的技术长项。”基于自己对职业的理解,他妥当安排选课、实习计划,没毕业就拿到心仪企业的offer,也作好了今后规划,近期他正准备报考高级电工,然后尽快考技师证,当工程师。

(内容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