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而各地探索建设的乡村数智生活枢纽正在给出解决方案。随着数字乡村发展行动的深入推进,乡村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正实现从零星“盆景”向规模化“风景”的跃升。以数据流为核心,串联起信息流和服务流,城乡间的物理空间区隔和公共服务差距正在被日益增多的乡村数智生活枢纽逐步弥合。当数智技术要素与乡村生活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得以享受新时代的“数智红利”。
数智技术作为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的复合概念,其核心在于通过数据驱动与智能算法,实现信息的深度挖掘与决策优化,形成数据筑基、智能驱动的技术范式。乡村数智生活枢纽依托于高速泛在的网络、智能多元的终端和集成共享数据平台,将数智化公共服务精准延伸至村头巷尾,通过构建“一门式”入口、“一条龙”服务的闭环体系,畅通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多元数智化应用场景的集成落地载体。以浙江省建设的乡村数智生活馆为例,该类枢纽聚焦农民群众高频办事需求,整合党建、政务、电商、邮政、养老、健康、教育、文旅等服务资源,打造出兼具智能化、便捷化、一站式特征的乡村数智综合服务平台。值得关注的是,以数智技术织密面向农民的公共服务网,浙江的探索并非孤例。在天津、山东等地,类似的数智生活枢纽正蓬勃兴起。通过村级智能终端的部署,社会治理、助老服务、健康管理、休闲娱乐、文旅推广等功能实现高效集成,勾勒出数字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
乡村数智生活枢纽的核心价值首先在于其压缩了公共服务的空间距离,使得数智服务资源不再被空间阻隔所限制。浙江的乡村数智生活馆通过集成终端装备与平台,将原本分散在城镇的服务窗口搬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政务服务一体机、数字应用展屏、自助银行、远程问诊与智能取药柜等设备的应用,推动着城乡公共服务鸿沟的弥合。乡村数智生活枢纽的深远意义在于其有望成为激活乡村资源、重塑乡村价值的关键支点。借助枢纽内汇聚的数据流与信息流,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乡村产业的运营模式、农民增收的路径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一些村庄借助平台化的电商服务在数智枢纽打造共富工坊,把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部分文旅资源集中的村庄依托数智化文旅展示系统,吸引游客线上云游、线下打卡,这些都拓宽了乡村经济的发展空间。乡村数智生活枢纽更是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善治目标的重要抓手。数智化技术的运用正逐渐打破信息壁垒,优化服务流程机制,使乡村治理更精准、高效和透明。传统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信息孤岛”、反馈迟滞、决策模糊等问题,在数智枢纽的支撑下正在得到解决。例如,浙江省嘉兴市沈家弄村的乡村数智生活馆在保持传统民情茶室功能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化科技元素,成为村民交流互动、政策宣传与知识普及的重要场所。不仅如此,该村还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了乡村治理的高效运转,村民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及时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和决策。
这些可感可及的变化,生动展现出数智生活枢纽为乡村生活带来的深层次变化。从便民服务的“零距离”,到产业发展的“加速度”,再到基层治理的“数智化”,乡村的面貌正在悄然重塑,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当然,这些积极探索之外,也必须看到,乡村数智生活枢纽在持续推广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挑战。比如,农村中老年群体对智能设备不熟悉,导致用不上、不敢用的情况并不鲜见;此外,乡村数智生活枢纽在实际建设中存在重投入轻运营轻实效的倾向,也会降低数智服务的整体效能。
因此,乡村数智生活枢纽的建设应关注以下问题。其一,可持续运营是乡村数智生活枢纽的“生命线”。各地应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投入和长效运营机制,例如,在前期政府引导和适当投入的基础上,鼓励国资平台与社会资本合作运营,在实现可持续运营的基础上带动村民共富,激活乡村内生力量,并做好乡村数管员的选聘和培训工作,切实保障数智生活枢纽的可持续运营。其二,包容性设计是乡村数智生活枢纽成功运营的核心。乡村数智生活枢纽肩负着跨越城乡数字鸿沟、激活乡村发展潜能的时代使命。然而,在数智热潮之下,数字悬浮以及由此衍生的数字鸿沟亦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应在开展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当地村民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实际需求的清单,并探索推广村民共商共建模式,在数智生活枢纽的功能设置、界面设计等方面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并进行必要的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确保乡村数智生活枢纽提供的服务资源真正让农民群众用得上、愿意用、用得好。
随着越来越多的乡村数智生活枢纽投入运营,其正在成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未来应持续优化技术供给与制度配套,推动其在更多场景中落地生根,实现从有形覆盖向有效服务的深度跃升。
(内容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