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帷幕拉开,“神兽出笼”,长达两个月的“暑托”焦虑如影随形,沉沉压在无数父母心头。为解此忧,企业与社区纷纷推出“花式带娃”妙招:位于越城区的浙江盛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设“暑期爱心托班”,让职工带娃上班两不误;滨海新区斗门街道马海工业社区开办“暑假托管班”,为家长分忧一个多月;本地房企亦面向业主推出“夏令营”,专司“陪玩”之职。这些“花式带娃”的尝试,如同暑热中的一抹清凉,为部分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然而,面对家中“神兽”,多数家长惯用的仍是那“三板斧”:首选“啃老”,倚仗年迈父母代劳;次选“托管”,各类培训班无缝填塞;再选“活动”,报名研学或夏令营。此“三重奏”奏响的却是多重困境——老人带娃易致学习松弦,培训班花钱如流水,夏令营更难以填满漫漫暑期。年复一年,暑假真正考验的并非“神兽”,而是背后心力交瘁的家长,其过程堪称“费时费财费妈,劳心劳力劳神”。
如何让家庭式托管的孤岛连成社会化托管的绿洲?此问萦绕数年,企业自办托管与社区公益暑托虽如清泉涌现,切中现实痛点,缓解部分焦虑,却仍受困于两大瓶颈:其一,资源分布不均、条件有限,社会化“暑托”供给远未普惠,众多家庭翘首而不得;其二,“暑托”质量良莠不齐,课程设置随意、师资配备薄弱,不少公益托管仅止于“看孩子”的基础层面,与满足学龄儿童寓教于乐的深层需求相去甚远。
推动社会化“暑托”迈向高质量,亟需多方合奏交响乐。各级工会当为前奏引导者,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提升“暑托”质量,为职工家庭托起稳固暑期生活之底。社区与乡村宜作坚实载体,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树兰书屋、乡村客厅等空间,为辖区孩子构筑“快乐天地”。政府需强化政策与资金双翼,支持社会组织、研学基地推出半公益“暑托”,将孩子从“烧钱”培训班中解放。文明办可号召文明单位与志愿者聚力,为新就业群体如快递员、外卖骑手等切实解决后顾之忧——孩子开心,家长方能安心。文艺文化类协会及工作者更应投身“快乐暑假”建设,激活教育文化资源,提供特色化、个性化服务。
当“啃老式暑托”仍为主流,其结果往往是老人疲惫不堪,孩子百无聊赖甚至沉迷电子产品损害视力。做好“暑托”服务,实则是呵护“一老一小”的民生工程。唯有视之为维系万家灯火、连接民心的重要纽带,方能打开解题新思路。因此,社会化“暑托”须重点回应三重关切:其一,让孩子快乐且充实,须寓管于学,注入优质教育资源;其二,让家庭减负并安心,须坚持公益导向,警惕产业化陷阱;其三,提升“一老一小”福祉,须统筹规划全周期服务体系,让暑期彻底告别“啃老期”。
为丰富暑托内涵,使其焕发个性与特色,我们更可深掘本地文化富矿: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皮影戏的幕布光影、活字印刷的墨香古韵中,潜移默化浸润文化基因;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孩子深入田野阡陌,在农活的汗滴里,在自然观察笔记的字里行间,培育乡土情怀与责任担当;开设暑期技能学堂,让孩子在研学之余掌握烹饪、急救等生存本领,避免沦为只知纸上谈兵的“两脚书橱”。
当社会化托育体系真正枝繁叶茂,托起的将不仅是孩子们一个安全、充实、欢乐的夏天,更将稳稳托住年轻父母疲惫的双肩,托住老人安享晚晴的从容时光——这是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训最温厚的当代回应。解此民生之忧,即是织就一张以社会之力呵护未来、安顿当下的温情之网,让每个家庭在时代洪流中觅得一方安宁绿洲。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钱科峰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