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田园,绿浪翻涌。在绍兴滨海新区,无人机植保、无人机施肥等智能化作业的规模化推广,正让“低空+”成为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引擎,显著提升粮食生产的质效。
仅需5分钟,一架无人机便能完成25公斤肥料的精准播撒,效率远超人工,损耗大幅降低,更避免了人工作业对秧苗的踩踏损伤。科技为传统农业插上腾飞之翼,“低空经济”深度融入现代农业,不仅提质增效、降低成本,更直接提高了亩产效益。
滨海新区“低空+农业”的破局,得益于有力的政策扶持与政府鼓励。具有吸引力的无人机作业奖补政策,精准引导农业经营主体采用先进技术,让惠农红利充分释放。从滨海的成功实践可见,“低空+”模式对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强大而直接。当下,低空经济正蓬勃兴起,无人机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大批“飞手”投身其中,“低空+”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技术瓶颈层层突破,正从概念目标加速走向广阔的现实应用。
“低空+”的潜力远不止于农业。在物流领域,无人机配送有望破解偏远地区“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在文旅领域,低空观光可让游客以“上帝视角”饱览壮美山河;在城市治理领域,无人机巡查、测绘、治安等应用,能显著提升管理效率与精准度。“低空+”为产业发展开辟了全新赛道,创造了巨大机遇——它不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更能催生前所未有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因此,我们亟需拓宽视野,着眼长远,以全域、全产业、全社会的格局审视“低空+”的潜力。应将“低空+农业”的成功经验,向更广泛的产业领域复制推广。政府应出台针对性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探索“低空+”在本地区、本产业的深度应用。此举一方面能切实推进节能降耗增效,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企业拓展业务领域,增强市场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产业发展呼唤更多“低空+”实践。政府当积极鼓励“低空+产业”的探索与应用,不断拓展其边界。唯有如此,才能让“低空+”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增添新动能,助力更多滨海企业在低空经济的“新蓝海”中打开发展新局面。
作者:亦 声 编辑:尉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