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批评,打破“虚假和谐”

2025-07-04 20:14

来源: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人人都能轻松按下快门,摄影早已从专业领域走入大众生活,摄影创作一片火热。但当下的摄影圈却弥漫着“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表面和谐:同行之间,不管是专业摄影师,还是业余爱好者,很少直言不足,从社交媒体到各类活动,满是点赞和表扬,鲜少有人愿意提出真实且有建设性的批评。这导致摄影人常常被掌声与赞美包围,很少有机会直面创作中的不足与短板。

“互相吹捧”正逐渐成为摄影艺术发展的阻碍。不久前,杭州光画堂艺术中心举办的一场“只批评不表扬”评图大会,就像在平静湖面投入一块石头,让人们重新思考:摄影,究竟还需不需要批评?

作为一种以镜头捕捉瞬间、以画面建构意义的视觉艺术,摄影创作往往沉浸于个体视角的表达,也容易陷入思维定式。有人喜欢用广角镜头展现城市的宏大场面,高楼大厦气势十足,可被指出“空有外在气势,缺少内在灵魂”——那些林立的建筑背后,城市的人文故事、生活温度被镜头遗忘了;有人专注于人像摄影,把光影和构图做到极致,画面看起来精致华丽,但被评价“技术有余而情感不足”——人物的眼神里没有故事,表情中缺乏打动人的情绪。专业的批评就像一面镜子,能让摄影师看到被自己忽视的问题。除了同行,策展人会从展览策划的角度,指出作品主题是否连贯、逻辑是否清晰;评论家会从艺术审美层面,分析构图、光影与作品内涵是否匹配。这些不同角度的审视,能帮助摄影师跳出固有框架,找到改进的方向。

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相比,摄影的入门门槛相对较低,任何人都能拿起相机记录生活。这让摄影更贴近大众,却也带来一个问题:人们看到照片呈现的美,往往习惯欣赏、点赞,却很少去深入分析作品的好坏。时间长了,那些空有颜值、内容贫乏、只靠技术或滤镜堆砌的作品就会充斥市场,而真正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品反而难以被发现。一个健康的摄影生态,需要有褒有贬、去粗取精的评价机制。例如,通过邀请摄影创作者、策展人、评论家、出版人、机构主理人等专业人士,与观众共同构建纯粹的艺术批评空间,对一些过度追求形式主义、缺乏人文关怀的作品进行批评,可以引导摄影人更加注重作品的内涵表达和社会价值,避免摄影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当然,面对批评需要勇气。摄影人需要放下内心的戒备和自满,以开放、诚恳的心态去接受批评。就像设计师听取同行的专业建议,是为了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作家接受读者的真诚反馈,是为了更好地打磨文学作品。摄影人也应该将批评视为成长的契机,勇敢地参与到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去。

如今,类似评图大会这样的批评活动,正为摄影师提供了一个直面问题、交流思想的平台。我们需要这样的声音,来打破摄影圈的“虚假和谐”。当批评不再被回避,当摄影师愿意在批评中反思和改进,摄影才能摆脱表面的浮华,真正成为记录时代、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艺术形式。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