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形式、叙事模式、传播方式的网络大众文艺新样态,网络微短剧在爆发式繁荣之后,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规模化、精品化的发展趋势。网络微短剧最初兴起与蓬勃发展的野生动力,在于以极致压缩的人物关系与紧凑反转的内容剧情,使得观众在短时间内体验最大限度的情绪快感,营构出一种快节奏、微叙事、强情绪的特有机制。以往网络大众文艺的常见类型模式如甜宠、复仇、穿越、逆袭等,都在微短剧这一新型文艺形式中得到继承,并发展出自身独有的叙事特征,形成主要热门类型。不过,作为广受观众喜爱的影视题材之一,悬疑类型微短剧尚没有形成优势,仍处于起步阶段。
其实,悬疑类微短剧之难成佳构、少见出圈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受制于微短剧的叙事结构、分集机制与总时长限制。一部优秀的悬疑类型剧主要依赖细致精密的“设伏”“解谜”过程,它需要不断草蛇灰线地埋下一个又一个具备强逻辑关系的“钩子”,再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大小高潮不断地解开并最终抵达最后的谜底任务,从而在紧张感的持续释放中获得智性快感。因此,叙事单元的绵密编织和终极“麦格芬”(意为某人或某物并不存在,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的高明设置是悬疑类型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旦剧情前后出现漏洞,或最终“麦格芬”的高开低走,都会极大地影响悬疑类型的质量与口碑。这无疑给微短剧创作者们带来巨大的挑战。近日在红果短剧开播的《燎原之重回1938》恰恰填补了悬疑类微短剧的空白,其成功的秘密在于,借力谍战剧的固有类型实现了叙事简省,使得“钩子”与“伏笔”的埋解简洁而不失逻辑,明快而不降爽感。首先是简省场景,《燎原之重回1938》集中于大后方的一场抗日救国募捐会,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人三方力量的暗处交锋不需要过多的人物与情节交代,即可重回特定的历史场景。其次是简省情节,诸如粮库被盗、上级密令、多人身份的反转与确认都绝不拖沓,三言两语的场面往往可以完成多重叙事功能。再次是加快节奏,以快穿、无限流的重生模式,不断补齐叙事空白,在叙事拼图中完成智性爽感的营造。《燎原之重回1938》通过简省叙事完成了有限时空内的强烧脑悬疑叙事,为悬疑类型微短剧探索了新路。
《燎原之重回1938》更是跨媒介叙事的成功尝试。其改编自沉浸式话剧《燎原》,该作在大麦网评分高分9.4分,位居杭州话剧高分榜亚军,本身就有很好的内容基础和观众基础。以沉浸式话剧的方式做红色题材,在全国都是一次不小的冒险尝试。主创团队自2020年底试演以来,不断打磨加工剧本,其中最大的修改幅度推翻了原有内容的70%,剧组充分吸取观众的意见,每场演出都有专属的观众交流群,在时长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后,观众和演员还在持续互动,通过沉浸式戏剧的真实“沉浸”,将红色文化持续“沉浸”入日常生活。沉浸式戏剧的兴起,本身就是当代体验式、参与式文化的产物。沉浸式话剧《燎原》通过发放邀请函邀请观众主动进入剧情,带领观众在剧中多条并行的支线情节中进行主动探索,不同观众的不同台词可以推进剧情,又设置了密室、限时等多种极端情境,调动观众的智性投入,其最终目的则在于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由于每次进入的支线情节各不相同,每次演出的修改调整,使得每位观众的每次观演都是一次截然不同的体验。《燎原》的粉丝型观众最多的观演次数高达百余场,手机中存下五千余张剧照。演到动情处,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共同为英雄洒下热泪,使“可歌可泣”成为现实场景。
微短剧《燎原之重回1938》借助话剧《燎原》的剧情构架,但其核心创意本身则来自观众的观演体验与反映。主人公置换为一位沉浸式话剧的解谜爱好者,从一开始对说教式的主旋律宣传感到无聊无感,到触发穿越机制,进入“燎原”的主线剧情,与剧中人物一起体验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的冲突与碰撞,终于完成了精神与情感的双线成长,深深为剧中革命英雄舍小家、卫大家的牺牲精神而感动。这位当代主人公的成长,完全代入了当代青年观众的视角,他和沉浸式话剧《燎原》的年轻观众们一起,构成了“燎原”IP线上线下的贯通式体验。从沉浸式话剧到微短剧《燎原之重回1938》,将观众转化为美国学者费斯克所说的“生产型消费者”,两小时的话剧和一小时的微短剧只是“燎原”的初始值,而观演与观剧结束之后的社交媒体话题互动,都在持续为这一原创红色IP创造新的内容价值。从智性投入到共情产出,“燎原”系列已然具备了足可“燎原”的IP气质,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青春表达与参与式共鸣开辟新路。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