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求索,求索。当代的壁画艺术家,如苦行僧一般在前人的辉煌中问道。
任教 30 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主任王颖生始终感喟于中国壁画的千年气韵。那是在零星的遗存中,寻找绵延不绝的脉络,也是在风化皴裂的岩壁上,攀缘中华文脉的根与魂。
对于中国的壁画创作者而言,这确实是一程文化苦旅。
1997年,王颖生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工笔人物专业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从事中国传统重彩壁画教学,主持过多项古代壁画重大项目的调查、修复和创作。有着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他被业界称为“学者型艺术家”,连续两届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主任。今年,他来到中国美术学院,成为壁画系的教授。
今年4月,“大道同工——当代中国工笔画七人展”亮相国家大剧院。王颖生的巨幅作品《一眼千年》,以敦煌土、青金石融合矿物质颜料泼洒流汤,写意表达出岩洞、石头等肌理,重现斑驳的断壁残垣,让人仿佛置身龟兹壁画曾经的辉煌。
王颖生认为,《龟兹之眼》《一眼千年》《看见楼兰》《库木吐喇》等作品,是他不断西行、寻根问道过程中,向中国传统学习,进行文化遗迹的考察考证。这些作品从材料、肌理、造型到绘画手法,都反映了一种历史观。
艺术创作,是不断攀登峭壁的过程。王颖生所做的“功课”,是身体力行的“功”和创造转化的“课”。他在当代中国壁画复兴的大潮中勇毅前行,创作了“再造”传统壁画的大铺作品。
“敦煌壁画,几公里长的文化长廊,上下一千多年。这些年,我带着学生无数次西行考察,寻根问道,从传统里找寻营养,感受中国文化。”在他看来,中国石窟艺术享誉世界,每座石窟都因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各种深刻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因素而造就其极具独特性的艺术风格。
无数岁月积累、脚步丈量之后,他感受到龟兹壁画和敦煌壁画、麦积山壁画的不同:“中原文化辐射到了敦煌地区,对吐鲁番地区也有比较大的影响,说明当时的文化基因之强大,但是在龟兹地区,西亚或西方的文化沿着丝绸之路往东方、往内地渐进的过程中,文化在这里发生碰撞。所以,在敦煌壁画看到的更多是中原文化的艺术特点,而龟兹产生了另外一种壁画风格,比如说里面隐约可见的波斯细密画的特点,比如它的色彩,包括地仗层的制作、石窟墙壁的处理等,和中原的寺观壁画、墓室壁画都是有差别的。”
王颖生以艺术家的视角考察传统壁画的历史文脉,解读传统壁画图像图式,考正传统壁画的媒介技法,在壁画摹写与临创过程中,逐步构建起跨越东西的艺术语言体系。他将敦煌藻井的装饰韵律、永乐宫壁画的线描精髓交融起来,将传统壁画的观念与手法和水墨、重彩的语言形态结合起来,与西方古典绘画的体积塑造、印象派的光色表现相融合,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视觉美学。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