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夏,晨光明媚。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9号楼一楼文物修复实验室内,鸦雀无声。
一张张青春的面庞低垂,凝神执笔。笔锋在熟宣(记者注:中国传统书画用宣纸的一种,经过特殊加工处理)上逡巡,沿着光影照映出的人物姿态,勾勒着细致的轮廓线。
这些文物保护与修复系的大三学生,正在上一门叫作《传统壁画材料语言》的课。他们笔下摹写的,是河北毗卢寺的明代水陆壁画。
千年之前,或许同样是如此明媚的晨光,穿透敦煌莫高窟斑驳的岩壁,照亮了画工们落笔的一抹朱砂。
如今,这抹赤色穿越时空,流淌进当代艺术家的调色盘——在故宫修复师的显微镜下,在美院学生的数字画板上,在城中村的3D壁画墙上……
中国传统壁画,这门曾镌刻过敦煌飞天、永乐神仙的古老技艺,正以惊人的生命力和创造性在新时代破茧重生,不仅是一种视觉享受,更成为文化、历史与情感的深刻表达。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