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举改变诗坛,宋代诗人多为士大夫

2025-07-04 19:36

来源:

那么宋代的诗人群体有什么特殊性呢?跟唐代诗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唐宋诗人群体组成的不同,一个很大的因素是由于科举制度的不同。科举制度是中国人一个伟大的制度发明,在最初产生设置的时候,这是一种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设计。科举制度的基本精神是按照公平的考试来为国家选拔人才,从而打通社会上下层级之间的交流渠道。

我们将唐代的科举跟宋代的科举,特别是产生诗人最多的进士科做对比,会发现很大的不同:唐代录取人数很少,宋代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唐代的科举在制度设计上的不严密,导致并不一定是最有才学的人通过考试。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唐代诗人李白不是进士,杜甫也不是进士,但宋代的诗人群体中却有很多进士。

《登科记考》中有相关记载,唐贞元八年(792),进士23人,龙虎榜。再看宋代某一年的科考记载,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388人,特奏名进士122人,诸科389人。这388人中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程颢、程颐、张载。可见宋代的科举涌现的人才更加多,数量大,杰出人才也多。宋代的科举考试真正为国家选拔了最好的人才。

除了录取名额的扩大外,宋代的科举考试的制度设计更加严密。宋代采取“糊名”“誊录”措施,这接近于我们现在高考的制度设计。“糊名”就是在考生交卷后,将考生的姓名用糨糊贴起来。“糊名”之后还担心考官可能通过毛笔的字迹认出考生,于是采用“誊录”,请人抄写一遍考生的试卷再送给考官批改。这从制度上杜绝了作弊行为的发生。

在唐代,由于每年录取人数非常少,竞争激烈,会产生不公平的竞争。

举个例子,看唐代诗人杜牧考上进士的过程。唐代的科举录取标准不一定是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水平和质量,而是要看有没有推荐、有没有来头。《唐摭言》中有相关记载,官员吴武陵向当时的主考官崔郾推荐杜牧,希望杜牧能做状元,崔郾听了后说状元已经有人了,并且前四名都已经安排有人了,所以商量让杜牧排在第五名。结果,杜牧考完试,放榜出来,果然是第五名。

而宋代的科举考试确实是一个相对公正的考试,通过规模较大、比较公正的科举制度,把全国读书人选拔出来进入仕途、成为士大夫,为大宋王朝选拔了较多的优秀人才。同时也选拔了很多社会下层的人,比如像从小家庭贫困的欧阳修,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了士大夫队伍。

因此宋代科举考试的情况对于改变宋代诗人的队伍、身份特征起了巨大的作用。我们现在看宋代著名的古文家、诗人,大部分人都是进士。

这些通过科举制度成为士大夫的群体有一种非常强的身份自豪感,他们认为自己的前程不是因为皇帝的恩赐,而是因为自己认真读书得来的。因此宋代士大夫对于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翁的自主意识特别强烈。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