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关于麦香与泡沫的 夏日记忆

2025-07-04 15:25

来源:

当年嵊县啤酒厂的质检车间。

绍兴啤酒厂生产的古越啤酒。

绍兴啤酒厂生产的麦饭石啤酒。

上虞第一啤酒厂生产的沙棘啤乐。

炎炎夏日,消暑解渴的啤酒是人们饭桌上的常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省拥有上百个地方品牌啤酒,像西湖啤酒、钱江啤酒、仙都啤酒、红石梁啤酒等均在各地“割据一方”,绍兴也有曹娥江啤酒、西施啤酒、艇湖啤酒、新昌啤酒等“分庭抗礼”。本期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那些年曾经喝过的啤酒。

A

浙江啤酒曾百花齐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啤酒百花齐放,一度引领中国啤酒行业发展风向。那时,啤酒厂几乎遍布我省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县,形成了“一县一厂”的格局,像西湖啤酒、西泠啤酒、钱江啤酒、中华啤酒、桐庐啤酒、千岛湖啤酒、富春江啤酒在杭州“七分天下”。嘉兴的银燕啤酒打出“人生回味,银燕一杯”经典广告,成为打工族下班后的标配饮料。在台州,红石梁啤酒掀起“淡爽型”风潮,颠覆了原本的苦涩重口味。温州的金狮啤酒年销售额曾冲上5.8亿元,跻身全国啤酒十强……

常年被黄酒光环笼罩的绍兴,在啤酒市场也曾风生水起。当时,绍兴各县(市)都设有地方性国营啤酒厂,好多品牌还荣获过各类优质奖项。像绍兴啤酒厂引进德国技术,用纯种酵母生产,主要商标为“古越”,后来还生产过家喻户晓的“麦饭石”啤酒;诸暨啤酒厂生产富豪啤酒和西施啤酒;嵊县啤酒厂以生产“艇湖”牌系列啤酒为主,并被选为第26届奥运会中国跳水队指定产品;新昌啤酒厂注册“天姥山”商标,生产的新昌啤酒曾获得商业部优质产品奖;上虞则有3家酒厂生产曹娥江啤酒、沙棘啤乐和茯苓啤乐等啤酒。

B

品牌大量消亡只剩独苗

但令人唏嘘的是,此后,浙江啤酒品牌经历了从百花齐放到几近全灭的命运,只剩下名字还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米诺骨牌般的倒闭现象?我市资深酒类销售人士分析认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鼓励发展轻工产业,啤酒作为民生消费用品,就是被鼓励发展的对象,于是各地都建起国营啤酒厂。啤酒的准入门槛较低,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只需引进相关设备就能快速投入生产。再加上啤酒夏季消费需求激增,玻璃瓶易碎,有些还需冷藏,本地化“一条龙”生产、供应、销售是最经济选择。“一县一厂”“一城一啤”的格局也带动种植、包装、物流等产业链发展,吸纳大量劳动力,成为了当年政府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进入新世纪后,外资与本土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浙江这个啤酒高消费市场,一场前所未有的“啤酒洗牌”就此展开。华润、青岛、燕京等品牌通过并购扩张,收割和整合地方品牌,一举拿下了浙江核心城市啤酒的经营主导权。百威、嘉士伯等通过价格战,疯狂收购温州金狮、台州红石梁、温州双鹿等8家地方品牌。大品牌的涌入,让规模较小、技术落后、同质化严重的小啤酒厂暴露出了成本劣势。

至2012年前后,全省仅剩千岛湖啤酒一家独守本土市场,而它之所以能幸存,是靠了一方稀缺水源和“小而美”的精品定位,才在夹缝中逆势生长。

C

泛着麦香泡沫味的记忆

上世纪末,别具风味的绍兴地方啤酒品牌,不仅是当年人们夏日饭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乡土味道,也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和组成部分。

每逢仲夏夜,位于当年的王朝大酒店地下一层的啤酒屋,就会采用德国传统鲜啤技术,专门酿制一种清爽甘冽、酒香浓郁的纯生啤酒,其酒体纯净,香气四溢,喝起来让人心旷神怡,深受消费者喜爱。绍兴许多啤酒爱好者喜欢扎堆在这里看世界杯、吃夜宵,鲜啤是喝了一扎又一扎。

重庆啤酒曾在2007年落户绍兴袍江,专门生产一种山城啤酒,曾经占据不少市场份额,不过后来还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继续经营。那些承载过城市记忆的麦芽香,终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上虞退休老人陈焕灿热衷于啤酒商标的收藏,至今已收藏上万枚啤酒商标,其中不乏绍兴本土的啤酒品牌。据他介绍,这些啤酒商标蕴含书法、绘画、摄影、印刷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绍兴当地的文化特色。如,绍兴啤酒厂的古越啤酒商标使用了越王台和“龙头古柏”元素。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浙江啤酒消亡史》)

照片为档案资料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