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儿时记忆皆在“泥”中

2025-07-04 15:19

来源:

老房泥塑作品。

嵊州市三江街道缸山村以陶器制造历史闻名。不久前,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两晋南朝砖窑6座、炭窑3座、灰坑2处,宋代瓦窑2座、房址1处,以及墓葬6座。

作为土生土长的缸山村人,任锋对此非常自豪。他是一家厨具公司的负责人,亦是一名“玩泥”爱好者,包括陶艺和泥塑。“我的爱好就是这片泥土,它们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任锋笑着说。

见证:陶器的起落

几个月前,任锋萌生了一个念头,他想在缸山村开办一个陶艺工作室。一位年纪已不小的村干部了解他的想法之后,激动不已:“我已经期盼这个工作室10多年了!”任锋更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平时还需经营厨具生意的他,此时也心潮澎湃,决心办好这个“缸窑陶文化工作室”。

近年来,缸山村的陶器制造事业起起落落,任锋正是一位见证者。童年时,任锋常常看到老手艺人在制作陶器,还有人在制作泥塑。这些与泥土打交道的非遗手艺,让儿时的任锋有些许困惑:“普普通通的泥土,怎么突然就变成了精美的陶器?”后来,任锋辗转与厨具打起了交道,他和工程师一起研究客户的需求,一起挖掘产品的潜力,干出了一番名堂。“现在想来,这与儿时的困惑有着不小的关系,若非如此,我也不会对动手创作产生那么大的兴趣。”任锋说。

事业蒸蒸日上,此时的他,思绪却飘回了儿时再寻常不过的生活场景:端着陶制的碗以及其他厨房用品,喝水、吃饭,一日复一日。他说:“有了塑料、金属制造的厨具,陶制厨具的地位明显不如从前,缸山村受此冲击很大。当然,这是技术和时代的进步,不过我还是想回村做些保护传承工作。”

这是一项意义非凡且迫在眉睫的事业。原来,当年村里的陶器手艺人如今年事已高,大多都在80岁以上,而这项手艺必须得向他们面对面学习,否则很难掌握到精髓。面对潜在的困难,任锋做足了心理准备。

向学:手艺的传承

学习之路比想象中还要困难,好在任锋对这份爱好的信念颇为坚定。他把厨具制造的经验运用了进来,“生产厨具时有固定的流程,每一步都环环相扣,不容有失。想要熟练地把握住这些流程,就要靠经验,熟能生巧。学习陶艺也是如此。”

在学陶艺时,首先得选泥,好在缸山村的泥土非常优质,黏性很强,是陶艺和泥塑的绝佳原材料,但是其中少不得掺杂了些杂质,这就需要任锋学会过滤。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也是很艰难的一步。“既考验精细,又考验体力,对我这样的新手而言,难度着实不小。”任锋说。

等到过滤掉杂质,任锋还得历经发酵、晾干、塑造、再晾干、修缮、上色等大量步骤,每一步都会影响到最后的陶器成品。“这些步骤只是冰山一角,实际操作时还有很多细节要考虑,包括温度、湿度等,非常费心神。”任锋感慨。但是,当陶器制作完成,心中的愿景成为现实,之前的辛苦便也值得了。任锋会在陶器上刻上几个字,有时是朋友的名字,有时是一些成语诗句,他调侃:“这就像是理工科的精细搭配上了文科的浪漫。”

用陶艺复刻儿时的厨具,用泥塑复刻儿时的房子。两者都与泥相关,有些相似之处,这让任锋学习起来轻松了不少。若说“流程”的经验能帮助陶艺的学习,那么“标准件”的经验则能够帮助泥塑的学习。任锋解释:“我常用泥塑造老房子,有时做了一面墙,但是在烧制时没有把握好,尺寸和整体的房屋不同了,就需要重做或者调整整体比例。”于是,任锋计划做一些泥塑的标准件,就好像厨具车间的标准工作,省时又高效。

重塑:本真的热爱

无论是学习陶艺抑或泥塑,归根结底,都是任锋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每个人都有着乡土情怀。用泥创造一些具体的实物,就是我的乡土情怀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任锋说。不久前,一位朋友给任锋发了一张老照片,那是她的祖屋,已经被拆迁了将近20年。凭借着这一张2D的图片,任锋为朋友复刻了3D的泥塑旧屋。

“我的朋友非常高兴,她没有想到,10多年了,儿时的回忆竟然能够重新涌现,而且是以最本真的‘泥’的形式。”任锋笑着说。他的朋友激动地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写下了一段文字:“我家的老房子,曾是我们兄妹三人童年的港湾,承载着我们的欢笑与泪水。如今这个泥塑的老房子,引领我们重返旧时的岁月,唤起我们对老屋的温暖记忆。老屋已然拆除新建,但在我心中,它永远是最温馨的港湾。”

任锋感同身受,在他的工作室里,还有他外婆以及自己本人的旧屋的泥塑复刻,房子虽然已经拆迁了三四十年,但心中深藏的温情依然。“在复刻的旧屋中,我特地把门打开了,这意味着房子里有人,有生机,而不是死气沉沉。”任锋说。

为朋友的旧屋复刻,像是写小说,因为很多细节需要任锋自己想象;为自己的旧屋复刻,像是写纪实报告,因为屋内的一切,任锋都再熟悉不过。从厨具制作车间,跨界到“泥”的爱好,这其中寄托着任锋对非遗传承和乡土情怀的期待。正如他所说:“生活就是需要一些别样的色彩才会平衡,才能更有生动的灵魂与饱满的情感。”

嘉宾说

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竹刻雕专委会秘书长 王旭东:

任锋用本地的土复原儿时的记忆。他造的老房泥塑,粗看不过是几块土坯堆叠,细观却见瓦楞间藏着日光,门缝里漏着儿时的光影。那些歪斜的烟囱,分明还冒着30年前的炊烟;半开的木窗,似乎还留着随时会探出母亲唤儿吃饭的脸。任锋的手艺是极朴拙的,不事雕琢,却将每一道岁月的刻痕都捏了进去。

他烧制的不是器物,而是记忆的化石——记得他跟我聊到,这些老房子有的二三十年前都拆老房造新房了。他现在让儿时的压水井、门前的石凳子与院子里并排的水缸都重新“活”了过来。

看客们对着这些复刻的旧屋啧啧称奇,却不知任锋每烧一窑,就是让心中的老家重现。他的手艺愈精,新时代的故乡便越来越饱满、充实。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