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焱龙,东湖中学副校长,也是一位数学教师,因为喜爱绘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他将业余时间几乎都投入于此。更令人感叹的是,他虽然在师范学校读书时上过美术课,但并没有正儿八经地拜过老师,山水画技法的掌握都是靠临摹和自己揣摩而得。如今,他的书画作品多次参加省级和地方美展,也多次被省报和地市报选用过,本人也加入了越城区美协,申报了市美协,正在冲刺省美协。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用在韩焱龙身上真是太贴切了。他告诉我,虽然他出生在富盛农村,但父亲有一定的文化,平时喜欢涂涂抹抹,从小他受到熏陶,也喜爱上绘画。在上虞师范学校上学时系统地学过素描,这给他打下了造型的基本功,对他以后的对景写生、山水画创作帮助很大。
爱上画山水是由于家乡的山水太美了,富盛一带本来就拥有好山好水,诸葛山、五峰岭,不远处的吼山等都是有名的山水胜地。从小生活在这里的韩焱龙,耳濡目染,产生了将故乡山水诉之笔墨的强烈愿望。
学习中国画,临摹是基本功,也是快速掌握画技的重要方法,被喻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提升。韩焱龙说,他临摹过国内山水画名家李可染、陆俨少、黄秋园、白雪石等人的作品不下300次,有的作品临摹多次,反复研究,这才让他对山水画的各种皴法、山石质感等有了深刻理解,在以后的创作中受益匪浅。
韩焱龙画的山水都是他熟悉的家乡胜景。光是吼山,他就画过多次,《吼山胜景》是其中一幅。画面中,吼山位于中央,其标志性的棋盘石高耸壁立,石的右下方树木蓊郁,曲径通幽,游人点点;石的左下方则是一条开阔的大河,远处似乎与天河相接,河畔绿色的田畴,勃发着生命的活力,将自然山水的灵秀、静谧充分展现,让人感受到宁静悠远,唤起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激发可游可居的审美追求。这幅画有实写吼山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作者将心中的吼山赋以艺术的再现,已经与实景有显著区别,这正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
《吼山胜景》。
《运河新貎》是作者最近创作的一幅大型山水画。在构图方面,作者追求俯视的大视角,将空间尽量拓展,几尺之间容纳万千,从远山到近水、城市,层次分明,视野开阔,这种全景式的布局把城市建筑与河道山峦结合起来,展现了运河进入新时代的崭新风貎。这幅画的细节也颇有张力,建筑、桥梁、植被等线条勾勒精准,色彩淡雅协调,营造了一种意境美,也显示了作者一定的绘画功力。
《运河新貌》。
《稽山鉴水》是一幅意境高远、技法娴熟的优秀山水画作品。作者把家乡的山水浓缩成一图,画面中有大家熟悉的吼山棋盘石,更多的是江南的秀丽丛山和明镜般的河水。作者采用深远式构图,由近景、中景和远景三部分组成,一条长河将三个部分贯穿于一体,画面层次丰富,过渡自然,营造出开阔的空间感和纵深感,体现了画家对画面布局的驾驭能力。其次,这幅画的山石质感画得非常到位,各种皴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大山的厚重感和壮丽感,而且线条刚柔相济,树木的细腻,水纹的细密,通过线条仔细刻画,传递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生动意境,让观众情不自禁地对江南佳山丽水产生热切的向往。
《稽山鉴水》。
这幅画的色彩也别具一格。江南的山水在许多画家手下被画成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但韩焱龙似乎不满足于这种人画亦画的常规操作,他用浅灰和褐色来创新表现大山,画面的主色调就是灰和褐。又把水画成蓝色的,于是山和水这两种色调迥异的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留下难忘的印象。
韩焱龙自认为他画画只是“客串”,但不因为“客串”而随意。他对山水画的创作是认真的,已经投入了大量精力,也收获了不少成绩。他的成功经验对如今越来越多的业余画家可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人物名片
韩焱龙,1972年4月出生,1990年毕业于原上虞师范学校。喜爱绘画,先后求学于李亦军、林逊发、钱彰武老师。现为绍兴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越城区美术家协会会员。诸多作品发表于《中国教工》《浙江教育报》《绍兴日报》等报刊。1992年获绍兴县青年书画大赛一等奖;2009年入选“东泰杯”第四届浙江省青年书法选拔赛;2015年入选绍兴市首届青年美术作品展;2022年入选首届绍兴美术双年展;2024年入展第二届绍兴美术双年展。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李敬佑/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