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绍兴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的重要决策。近日,市委宣传部组织市县两级媒体开展“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全媒体新闻行动,深入探访各地奋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的生动实践。即日起,我们推出“‘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全媒体新闻行动”专题,敬请关注。
浙江星传星光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10吨高端聚烯烃弹性体催化剂及中间体创新研发产业基地项目开工动建,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浙江弘流科技有限公司为50多家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助推上虞化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近年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依托国科(浙江)新材料中试基地、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等35家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和12家大学研究院,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生态,为企业科技成果向绿色生产力转化提供全周期支持。
近日,全媒体新闻采访团深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探寻创新“置顶”新密码。
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越牛新闻通讯员 单雯瑶/摄)
中试基地加速孵出“金娃娃”
6月6日,星传星光计划投资3亿多元、占地50亩的年产110吨高端聚烯烃弹性体催化剂及中间体创新研发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多亏了国科(浙江)新材料中试基地,我们的产品短时间内通过中试,公司也成为国内首家上马高端聚烯烃弹性体催化剂项目的企业。”星传星光中试基地负责人孙宏伟说。
这是国科(浙江)新材料中试基地首个实现产业化落地的项目,为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示范样本。
“以前,高端聚烯烃弹性体催化剂一直依赖进口,如今这项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在聚烯烃弹性体领域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封锁。”星传星光首席科学家傅智盛说,项目建成后,不仅将有效提升我国在光伏组件、汽车零部件、电线电缆等重点领域对高端聚烯烃弹性体材料的自我供给能力,还将显著降低相关行业对国外高价材料的依赖,切实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必须通过中试来验证可行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中试涉及安全、环保等环节,公司缺少合适的中试平台,实现产业化成了难题。”傅智盛说。
2018年,上虞区携手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探索打造政府主投、公司主营的新材料中试基地,为先进材料企业提供中试服务。2022年1月,国科(浙江)新材料中试基地正式投运。
2023年年初,星传星光找到中试基地,当年5月签订项目入驻服务协议。同年12月,项目完成中试装置建设并开始试验。去年8月,中试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鉴定,完成中试结项。“这么快的速度,堪称奇迹。”孙宏伟说。
“该项目不仅是一项高起点、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项目,更是中试基地从孵化平台向产业孵化器成功跨越的重要成果。”国科(浙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伟说,为帮助中试项目尽快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中试基地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制定《中试项目全周期管理办法》,将传统19项审批流程减为8项,大大缩短了项目入园审批时间。
为满足入驻企业的各类需求,中试基地还提供多元增值服务,最大限度模拟实际生产环境,建设管理服务区、中试运营区、物流仓储区和动力配套区,为入驻的中试项目提供专业配套。
截至目前,中试基地已签约落地17个项目。
“研究院”来到家门口
“‘家门口’有了科研平台,公司新产品研发如虎添翼。”绍兴兴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帅开门见山说道。
兴欣新材料是2012年落户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一家新材料企业。2020年,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管委会牵线下,公司与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联姻”,科技成果高速转化,去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和上一年相比翻了一番。
采访团成员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相关人员座谈。(越牛新闻记者 胡鑫凯/摄)
目前,兴欣新材料与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推进多乙烯多胺产品的开发。项目达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10亿元。
早在2020年,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落地。截至目前,研究院从全国各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目前有15个科研团队入驻,全职科研队伍108人,其中博士学位27人。
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执行院长乔建军说,研究院已与区域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5个,孵化科技型企业7家。4月16日,上虞区与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签订二期合作协议,打造校地合作新典范。
我国精细化工产业中,85%以上的高端产品以晶体形态存在。然而,食品、制药、精细化工等领域长期依赖传统间歇结晶工艺,普遍面临生产效率低、批间质量波动大、产品稳定性不足等痛点,严重制约该类化工企业产业升级。
面对这一迫切需求,龚俊波教授团队依托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高纯化学分离中心的研发平台,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开发配套专用设备系统,形成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完整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医药、农药、高盐废水治理、食品添加剂等领域,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能耗与人力成本大幅下降、三废排放有效减少等目标。团队正通过技术服务与工程服务模式面向全国推广,为精细化工行业提供可复制的连续化升级路径。
“冲着肥沃‘土壤’而来”
“技术值万金。”浙江弘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经伟感叹,公司仅有30余名员工,去年营收超过1600万元,今年营收有望超过5000万元。
弘流科技创办于2023年,作为一家专注研究连续流工艺技术开发、催化新材料开发及高端智能装备设计加工及生产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以技术研发能力为核心竞争力,团队80%以上人才由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构成。去年4月,弘流科技入驻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为医药及精细化工行业贡献力量。
眼下,欧美制造业日趋空心化,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应用场景,许多新技术成果缺乏打磨“阵地”。而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拥有109家化工企业,且大多是精细化工企业,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肥沃“土壤”。“我们就是冲着肥沃‘土壤’而来。”朱经伟坦言,一方面,他们为化工企业提供技术开发、装备制造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他们和企业联手研发新产品。
以上虞新和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有一个传统产品“卡”在工艺上,找了国内许多研究院,都没有办法破解。一个偶然的机会,弘流科技与新和成“联手”,难题一下子破解了。“我们换了一个催化剂,技术更加匹配,成本降了三分之二。”朱经伟说。
截至目前,弘流科技已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50多家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弘流科技是杭州湾协同创新中心引进高科技人才项目、研究院的一个缩影。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合作模式,上虞区投资14亿元,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制造业区核心区块,建设规划总面积150亩、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杭州湾协同创新中心,倾力打造“项目孵化+产品研发+交流展示+检测检验+专业服务”高能级科技创新综合体。
“这里已成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产业集群的加速器、新旧动能的转换器、创新创业的集成器。”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已入驻项目及企业20家,聚集创新创业人才团队400多人。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存瑞 范文忠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