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近年来浙江打造“重要窗口”的鲜明标识,而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2025年,柯桥区湖塘街道立足区域特色,聚焦黄酒、杨梅和菌菇三条产业链,以“醉梅湖塘·三链共富”为发展导向,创新打造乡村振兴新模式。
黄酒是湖塘的金字招牌——鉴湖水孕育出会稽山、塔牌、鉴湖酒坊等一众老字号酒厂,其黄酒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街道黄酒企业产值高达18.65亿元。
杨梅是湖塘的生态瑰宝——“千年梅乡”孕育出“湖塘红”“鉴湖白”两大品牌,通过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运营和节庆活动推广,5000户梅农依托1.3万亩杨梅林创造年产值超2000万元。
菌菇是湖塘的创新典范——经过几年创新实践“稻菌轮作”模式,兴华村实现菌菇年产值超百万元,构建起以菌菇为纽带的“游学食购”全链条服务体系,村集体经济去年超150万元,实现三年三倍增长。
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生态链,湖塘盘活乡土资源,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醉梅湖塘航拍图。
“一核三链五维” 绘就共富新图景
千年鉴湖水,十里醉梅香。湖塘,古称“吴塘”,因越王命吴人筑塘而得名,后因东汉马臻修筑鉴湖堤岸绵延十里,得名“湖塘”。湖塘北枕鉴湖,碧波荡漾;南倚稽山,钟灵毓秀。得天独厚的山水,滋养出黄酒的醇厚、杨梅的甘甜、菌菇的鲜香,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频频点亮共富新景。
今年5月,湖塘街道提出“一核三链五维”山水湖塘共富先行提升行动方案,以“醉梅湖塘·三链共富”为愿景,构建“135+N”发展体系——即以十里湖塘为核心,推动黄酒、杨梅、菌菇三链协同,通过党建引领、品牌升级、全域共生、文旅融合、科技赋能五维发力,打造N项创新实践。
湖塘杨梅娇艳欲滴。章 斌 摄
通过组织强链,共富底盘更稳健。街道以“醉梅湖塘”共富党建联建为抓手,在鉴湖北岸打造共富服务中心,创建首个黄酒非遗传承+杨梅生态经济+菌菇循环产业融合示范单位。通过“一村一策”精准发力,古城村建成冷链仓储基地,借力顺丰物流打通杨梅出山通道;区内首家白酒企业“浙原初”落户兴华村,规划年产能500吨,串联起杨梅酒酿制、高粱种植的增值链条,形成特色产业闭环。
延伸品牌价值,共富产品出新。今年5月,湖塘杨梅入选全省第四批“土特产”百品榜,鲜果远销长三角;兴华村“鲜领兴华”菌菇品牌与乡村咖啡碰撞,推出菌菇咖啡、菌香披萨等创意产品;黄酒衍生品则从棒冰、巧克力延伸到“鉴湖十碗头”特色宴席。源源不断的特色共富产品打造,正逐步构建起“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产品体系。
联动三链循环,生态价值跃升。依托街道及周边区域千亩良田,带动糯稻、高粱规模种植用于酒类生产,以“订单农业”模式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保障农民稳定增收。三链副产品形成生态闭环:黄酒企业的酒糟成为菌菇培养基,废菌包堆肥反哺杨梅林,糯稻酿黄酒、杨梅制果酒,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共富用工池”根据黄酒冬酿及杨梅采摘等季节性劳作需求,吸收本地剩余劳动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以节庆为媒,农文旅融合成链。黄酒文化为核心,杨梅生态为亮点,菌菇产业为特色,串联起大香林环线、黄酒小镇等节点,深度融合“产业+文化+旅游”。春季畅游自然山野露营,夏季体验杨梅采摘乐趣,秋季开展菌菇研学旅游,冬季见证黄酒非遗开酿,文旅赋能,四季皆景,带动链上多元主体增收致富。
注入科技动能,人才活力迸发。政校企村协同,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在兴华村设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共富梅好”青春夜校培育出百名电商能手;省农科院专家指导菌菇种植,酒糟菌包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智慧大棚让杨梅优质果率提升至80%以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为共富提供“最强大脑”。
杨梅智慧大棚。章 斌 摄
黄酒链串联起“种植+酿造+文化”的千年传承,杨梅链延伸出“鲜果+加工+文旅”的复合价值,菌菇链构建了“循环+研学+体验”的产业体系。通过产业联动、资源整合和价值提升,三条产业链相互赋能,形成“特色农业打底、非遗铸魂、科技创新赋能”的立体发展格局。依托“一坛酒、一颗梅、一朵菇”,湖塘街道串起乡村振兴“黄金链”,书写三链融合的共富篇章。
一坛酒古韵新酿
在湖塘,黄酒不仅是流淌千年的文化符号,更是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作为鉴湖流域的水乡重镇,湖塘汇聚了会稽山、塔牌、鉴湖酒坊等老字号酒厂。近年来,通过“非遗传承+数字创新”双轮驱动,传统酿造工艺焕发“时代新香”,更让这坛千年老酒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共富密码”。
好米酿好酒,好酒富一方。绍兴黄酒的醇厚滋味,源自鉴湖水的灵秀、传统工艺的匠心,更离不开优质糯稻的滋养。近年来,湖塘街道立足街道及周边千亩良田优势,携手会稽山、塔牌、鉴湖酒坊等黄酒龙头企业,创新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与本地农户签订糯稻订单种植协议,定向收购鉴湖边“千亩方”优质糯稻,通过统一品种、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等措施,既确保了黄酒原料的优质稳定供应,又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从田间到车间,这条共富产业链正在不断延伸。走进鉴湖酒坊,这座300年历史的活态博物馆正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交响曲。作为国家级工业遗产,这里严格遵循“原厂址、原厂房、原工艺、原品牌”四原保护原则,老师傅们手把手传授古法酿造技艺,让年轻一代真切触摸到黄酒文化的根脉。这种活态传承,不仅守护了非遗技艺,更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同时,数字化改革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近年来,会稽山建成全国首个黄酒全产业链数字平台,通过“传统工艺+智能控制”的创新模式,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智能管控;塔牌酒业则引入智慧运营系统,通过消费者精准画像和数字化营销,让老字号触达年轻消费者。
与此同时,依托黄酒产业链,一条“稻作—酿造—品鉴”一体化体验路线应运而生,结合四季酒事推出的“立冬开酿节”“立春封坛节”等民俗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与糯稻种植、黄酒酿造等体验,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的蓬勃发展;黄酒棒冰、黄酒奶茶等一系列“黄酒+”创意产品,凸显地方特色、打造记忆点,推动“黄酒经济”与共富战略的深度融合。
老酒坛里装进新故事,湖塘黄酒产业在守正中传承文脉,在创新中培育动能。如今,这坛酝酿千年的“共富酒”,正散发出愈发醇厚的时代芬芳。随着“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美好图景徐徐展开,这千年酒香不仅飘在坛子口,更浸润到每个老百姓的生活中。
一颗梅产业突围
初夏的湖塘,漫山遍野的杨梅树上挂满红艳艳的果实,空气中弥漫着酸甜的果香。在湖塘,杨梅种植历史已逾千年,如今这里仍是浙江杨梅的主产区之一,出产“湖塘红”“鉴湖白”等优质品种。然而,这颗“红果”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再好的杨梅,也怕赶不上好时候。”梅农田一平望着满枝的硕果,语气中透着无奈。这番忧虑道出了湖塘杨梅产业发展的深层困境:晚熟品种与梅雨季“撞车”,“靠天吃饭”成为常态;娇贵的鲜果“等不起”传统销售模式的慢节奏,常常未出山就已贬值;零散经营模式更是让优质杨梅困在山中,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如何破局?湖塘街道与梅农们开始了一场从技术到模式的全面升级。
走进盘龙山庄杨梅基地,智能化连栋大棚为2000多棵杨梅树撑起“智能阳伞”。自动遮阳帘根据光照调节开合,水肥一体机精准配比养分,数字化技术使优质果率提升至80%以上,杨梅成熟期提前约20天。“建大棚的钱,梅农出一半,街道补贴一半,政策这么好,我们干劲更足了。”杨梅基地负责人金立汉笑着说,今年他的杨梅还摘得了“湖塘红杨梅王”金奖。科技赋能不仅解决了落果难题,更让杨梅品质迈上新台阶。
技术的突破只是第一步。今年5月,湖塘街道推动成立“醉梅湖塘”杨梅专业合作社,分散的梅农“握指成拳”。“以前梅农要自己找买家,价格低不说,卖不完的杨梅只能烂掉。现在合作社兜底收购,再不用担心销路。”合作社社长、村党总支书记陈军说。通过统一技术指导、品质把控和市场开拓,湖塘杨梅从“各自为战”转向“抱团发展”,品牌竞争力显著提升。
为破解杨梅“集中上市卖不掉”的难题,街道今年建成启用杨梅冷链中心。冷藏室可短时保鲜鲜果,通过与顺丰合作“定点直发+采梅即发”模式,助力鲜果出山;冷冻室则利用超低温技术延长保存周期,为全年精深加工提供原料保障。
今年,湖塘成校多次组织梅农赴余姚、仙居等地取经。回来后,不少梅农开始尝试延伸产业链。鲜果不再局限于直接销售,而是被制成杨梅酒、果脯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从初级农产品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升级,大大提升了经济效益。
如今的湖塘杨梅,早已超越传统农产品的范畴。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的直播教室里,来自桃源休闲农庄的学员陈文钰正对着镜头热情推介自家杨梅,这是湖塘青年夜校“共富梅好”课程孵化的新场景。面对雨水,梅农们不再束手无策,去年梅雨季节杨梅气象指数保险为96户梅农提供保障,累计赔付107.04万元,覆盖面积达1446.5亩,实实在在为产业兜住风险底线。已连续举办六届的“杨梅文化旅游共富活动”更是将这颗“红果”推向更广阔的舞台,音乐节、共富集市、果香骑行等活动单日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采摘、餐饮、民宿等相关消费500余万元。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从提篮叫卖到冷链直销,从鲜果销售到全产业链开发,湖塘杨梅的突围之路,是一条融合技术、品牌与文旅的共富之路。这颗千年“红果”,正蜕变为乡村振兴的黄金果,书写着一颗梅催生多元经济的新篇章。
一朵菇链动百业
6月,阳光洒在兴华村的菌稻轮作示范基地里,金灿灿的榆黄蘑如叠放的小伞成簇生长。不远处的稻田里,一个月前栽下的秧苗逐渐抽条,这片单季稻不仅是村集体经济稳定的收入来源,更是兴华村“菌稻轮作”模式的关键一环——待秋收后,这里将再度化身菌床,孕育新一轮的丰收。
榆黄蘑。
2022年,以退林还田为契机,兴华村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创新打造出这片“菌稻共舞”的示范基地。何为“菌稻轮作”?天气冷时种植时令菌菇,天热时菌菇产量下降,拆掉部分菌棚种植水稻,通过科学轮作,实现土地全年无抛荒,资源高效利用。如今,基地已培育猴头菇、羊肚菌等10余个珍稀食药用菌品种,随季节轮换品种种植,月均产量达3000余公斤,月产值达10余万元。
采摘菌菇研学游。
现在,兴华村正与省农科院实行院村合作,谋划构建“稻菌轮作+酒糟循环”生态体系,将本地特色黄酒产业的废弃酒糟“变废为宝”,与秸秆、木屑等资源搭配制作成菌包养分,以形成“黄酒工业—农业废弃物—食用菌生产”的绿色循环。
菌菇的“魔力”远不止于此。从土地到餐桌,从生产到体验,菌菇产业正在延展出无限可能。以菌菇为纽带,兴华村构建起“游学食购”全链条:聚焦研学教育,推出菌菇研学课程、立体栽培体验等,打造特色研学游品牌;立足生态旅游,设计“菌粮采摘+古道探秘”路线,串联千亩生态园与马坞水库步道,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着眼餐饮消费,村里引入咖啡馆、餐饮店等业态,创新推出菌菇咖啡、菌菇养生宴等特色产品,通过跨界融合打造新消费场景,吸引年轻人来到乡村打卡体验。线上,短视频带货让菌菇销往全国;线下,农文旅融合催生几何式增长。以菌菇为纽带,打通三产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三年增长三倍。
一朵菌菇,串起一二三产多维价值,撑起村民的共富梦,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文旅饭”。随着由菌菇衍生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兴华村的蝶变,正为乡村振兴写下鲜活注脚。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湖塘正以三产融合的“金扁担”撬动发展新格局,将“山水宜居幸福地、特色产业主阵地、文旅休闲目的地”的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这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共富工程,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未来,湖塘将继续以生态为底色,以产业为支撑,以文旅为纽带,让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在这片热土上结出实践硕果。
图片由湖塘街道办事处提供(除署名外)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周可阳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