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鲁迅的“红色朋友圈”

2025-07-02 12:42

来源:

鲁迅是永远说不尽的话题。众多研究者无论是从革命家、思想家、启蒙者的视角去凝视鲁迅的精神世界,还是重回文学鲁迅和鲁迅文学去探究和思考鲁迅的文学人生,都为我们感悟和传承鲁迅精神提供全新的通道。文学批评家阎晶明是国内鲁迅研究的权威之一,《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是其“鲁迅研究”系列的力作,书中追索和探讨鲁迅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联系,解读鲁迅思想背后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呈现出不同战场上革命者的思想共鸣和历史洪流的波涛澎湃。

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这句话虽然是针对史学研究来说的,可用在文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研究而言,同样适用。阎晶明老师虽不是历史研究学者,但他却始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去走近和研究鲁迅,无论是讲述故事、提出问题,还是“探讨所涉及的话题”,都是以史实为依据的,“每论必须要有出处,有根据,绝不做妄猜、漫议式的评价”。关于陈赓和鲁迅的交往,鲁迅研究学界既有共识也有争论,共识是两人在上海见过面,而分歧在于他们见面的次数、时间等细节,这些细节原不是原则问题,但对鲁迅研究者来说,这个故事的核心,在于能透过这个故事看到鲁迅对红军及其战斗的关心、关注,以及以此进行创作的愿望。此外,对文学研究而言,鲁迅作为一名经典作家,他的经历、创作和思想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挖掘、追问和探索,因为所有故事和细节都直接和间接地与其创作有关。阎晶明老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争议的起源、疑问的提出,到延伸的思考,他既梳理辨析各家言论的观点和带出的疑团,又基于历史真实屡屡提出真知灼见,并从争议的核心观点中,重现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相知相惜、由衷支持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原貌。

“同怀”一词取自于鲁迅的名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人生难得一知己,而知己难就难在灵魂深处的相知,而非现实距离的远近。如阎晶明老师所说,作为“同一时代的风云人物”,鲁迅和中国共产党人之间的关联,“并不以在现实层面的交往多少为主要依据”,而是“思想上的趋同,观念上的一致,精神上的相互信任,才是他们保持往来的最重要依据”。如鲁迅与毛泽东,两人虽在现实中并无一面之缘,但是他们在精神上是相通和呼应的,两人“神交”已久。毛泽东读鲁迅的文章到了烂熟于心的地步,并常站在现实革命需要的角度,对鲁迅作品提出独到的分析和见解。鲁迅逝世后,毛泽东深感痛惜,说鲁迅是中国共产党人“亲爱的战友”,“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并十分支持鲁迅作品的出版。当然,鲁迅与毛泽东的交往情况尚有诸多疑团等待揭开,但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始终在一起,“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而鲁迅也在《答托洛茨基的信》中说,中国共产党人“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尽管鲁迅不是中国共产党人,但他以笔为刀响应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不可遏止地歌唱:“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他将神交的中国共产党人引为“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的同行者,保持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心。

对我们来说,鲁迅是读不完的一本书,透过《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鲁迅与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一起跳动的精神脉搏,感受到他不懈追求救国救民真理、冀望改变社会面貌、重塑民族精神的执着追求。

作者系广东省江门市读者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