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年个别地方在基层干部考核中增设论文指标,直接与考核挂钩。而另一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2025年第二批次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中,有近三成案件涉及买卖实验研究数据、买卖论文等问题。发论文的考核硬指标,到底合不合理?是什么诱使学术论文发表成了生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现象。
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搜索“论文”“期刊发表”等关键词,总能遇到“期刊职称,价格优惠”“支持加急,通过后付款”“专业团队,售后无忧”等链接。一些采访对象也直言“买论文不是个案”。论文买卖、代写代投,背后除了有科研人员的压力诱因,也有一些源于基层干部发愁的考核困局。
基层考核把发表论文作硬指标,合理吗?恐怕得分行业、分岗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如果是专业性较强的、具有研究性质的岗位,以考核指挥棒引领调查研究的导向,具有一定合理性。能调研、会总结、有逻辑、优表达,这些在写作中有重要作用的能力,工作中也需要。而且基层干部深处一线,确实接触不少理论的落地实践,如果能总结提炼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确实有价值。
但是,如果不论实际情况,一刀切地以论文发表为硬杠杠,不顾“能不能干好工作”“解决好问题”,只管“能不能发论文”“发的是不是核心期刊”,就显得不合理了。可以鼓励,但不应该强制。道理很简单,为啥类似现象屡禁不止?
一位网友的留言道出了原委:“现在一些基层事业单位职称晋升和竞聘,论文都不是必选项而是可选项,但是有论文就比没有的加分多,其实也就成了必选项。”从“可选项”到“必选项”,不仅挤占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时间,也有可能加深基层负担,引发不良作风。
当论文成为硬指标,与基层干部发展空间深度捆绑,“为论文而论文”的需求和心态,就会诱发学术商品化乃至学术腐败的异化现象。有的疲于应付,写得不是真问题;有的没时间没精力,直接花钱找人代写代发……如此论文,即使写了发了也有违初衷。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论文焦虑”,还会影响真正想实干的基层工作者的“实干热情”——考核上“以论文论英雄”,谁还愿意真心干好本职工作?
破解这一困局,需从考核机制与学术评价两端发力,疏堵结合。一方面,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坚决遏制、露头就打,堵住“出口”。另一方面,还是要建立与基层工作特点相匹配的评价体系,对“创新经验”“理论成果”等指标有更多元、更真实的考核方式。除了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经验总结、工作心得等实践性成果也可以考虑纳入考量范畴,只要能够体现干部的思考与能力提升,有助于实际工作的改进。
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论文是学术研究的成果之一,而非评价人才的唯一;考核是激励手段,绝不能异化为目的本身。建立以实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方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踏实工作、服务群众,让“笔杆子”“脑瓜子”与“泥腿子”协调发展。
作者: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