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张微:让计算机乘“视”而上

2025-07-02 09:46

来源:

智能视觉是诸暨大力布局并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通过短短几年培育,产业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快速发展和规模集聚,正朝着打造智能视觉集聚发展新高地迈进。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复杂系统与数据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张微是其中的参与者,推动项目落地诸暨,让计算机乘“视”而上,更智慧地“看”世界。

校企合作落地化

“我们团队与诸暨的合作,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既有校地合作模式的推动,也受到了诸暨行业布局的吸引。”提及与绍兴宇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绍兴宇链”)的合作,张微这样说。

2022年11月,绍兴宇链的《Codex可编程视觉终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在诸暨市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中,一举获得了一等奖,这个项目的申报人一栏中,填写的是张微的名字。“当时是合作参赛,通过比赛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合作。”他说。

此前,诸暨市政府、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共同建设浣江实验室,推出了不少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的务实政策,张微的不少同事纷纷加盟浣江实验室,这也进一步促使他携科研成果与诸暨企业合作。“同事中也有不少诸暨人,所以我对诸暨的印象很深刻。”张微说。

作为一家新兴企业,绍兴宇链抓住了人工智能应用的产业风口,这几年的发展十分迅猛。“团队与企业的合作主要在可编程视觉终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上,也就是目前风头正盛的视觉AI领域。”张微介绍,当时,绍兴宇链对部分客户的二次开发、特定需求的解决方案等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双方基于这个契机,开展了深入合作。

“视觉AI的市场前景广阔,我们就是基于这些考虑落地诸暨,建立了这样一个软硬件相结合的研发平台。”张微说。

让视觉AI更智慧

在当今智能化发展的浪潮中,视觉AI已成为众多行业的核心技术。从自动驾驶、智能交通到工业检测和医疗影像,视觉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世界。“简单来说,视觉AI就是让计算机‘看懂’世界,并做出相应的智能决策。”张微解释。

经过两年多的合作,张微团队与绍兴宇链合作开发了首个面向终端的视觉AI编程系统,目前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

张微解释,这套系统主要优势是可以将AI算法集成到视觉终端,提高落地场景的应用效率。如应用在教育上,可以通过系统自动识别学生的跳绳情况,让评测更准确;在医疗康复领域,可以判断康复病人的肢体形态是否标准;在生产领域,可以让管理者监测生产过程是否规范、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等,就连包装过程中的装箱是否合理规范,也可以通过系统来实现;也可以安装在无人机、船舶、集装箱上,进行物体识别等。

“基于这套系统,可以针对中小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通过拖拉拽方式建立模型,将算法集成到终端上,进行自动化信息采集和处理。这既能提升数据采集质量,也能弥补数据采集的不足。”张微介绍,系统将特有的学习理念运用到智能制造的实际生产工作中,为后期的二次开发、定制开发提供了帮助。

这套系统目前在各行各业进行市场开拓,“竞争压力有,但市场前景也足够广阔。”张微说,视觉AI的市场很大,有很多功能和应用场景还需要进一步开发,这些都是科研工作者需要去突破的领域。

除了系统的开发,张微团队还结合终端核心算法、各种平台工具,为视觉的使用者、开发者提供服务。

争做行业革新者

一直以来,张微主张人工智能厂商和初创公司将研发目光投向细分领域。他认为,这就好比学生进入大学,可以选择学习文、理、医等专业。

他希望,在未来能够继续打磨团队的核心产品,让产品更加智能,落地更加容易,让客户操作触手可及。“我希望能够围绕计算机视觉,做一个革新者,去解决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难题,让终端可编程视觉系统适用于方方面面。”

此外,张微也十分注重人才梯队培养。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上,他致力于培养学生把新的理念和技术用到实际生产中;在企业技术团队培养上,他认为需要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稳定的人才队伍,将科研知识与用户需求结合,研发出可以复制和推广的技术。

“一直以来,科研界和产业界存在鸿沟,我们在熟悉的领域内,正在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模式,促进多专业协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张微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模式,能让人们更好、更智能地去发现这个世界。

名片:

张微,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与时空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智慧环保、数字孪生及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和产业化推广工作。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