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一步就是用纯净水冲洗水槽。“直接冲吗?”对着眼前这些“老宝贝”,手握水枪的我有些迟疑。“放心,调过水压,不会对船体构件造成影响。”吴启美给我讲述冲洗的步骤,我先冲去附着在船木构件表层的软化泥块,然后是船板和垫舱板之间的隐秘空隙,最后是槽底,缓步从水槽内壁边缘往中间移动。
冲洗工作比我预想的更“废腰”。酸痛感很快袭来,我想直起身子放松一下,不想一抬头便撞上喷淋。此时,室内温度不足23℃,但我的衣服却已被汗浸湿贴在身上。直至结束,我看了眼时间,从水槽排水到完成清洗全流程,已经过去近3个小时。
由于每个水槽蓄水量不一,浸泡用的药水也得现配,主要成分是螯合剂和氢氧化钠。“螯合剂会跟船体构件里的铁离子起化学反应,加速脱盐效果。”听完陈微微的解释,我恍然大悟,难怪有几个水槽的水体颜色深得好似普洱茶汤。
比遗址土层挖得更深的是对历史的挖掘,修复沉船为的是让沉睡千年的文物重新“说话”,这需要更多高科技助力。
“沉船和海量瓷片堆积的出土,进一步活化了温州千年商港的历史场景,是温州古代对外贸易兴盛的力证。”顺着陈微微手指的方向,我注意到不少船板分布着一个个孔洞。“那是船蛆留下的。”她解释说,船蛆是一种海洋穿孔动物,能穿凿海中的木船,喜欢咸水环境,“这是判断船只用途的重要依据。”
更多信息需要科技手段来解码。目前,研究人员正对船底泥土进行分析,通过比对各地的土层环境,判断“海船都去过哪些地方,最远到过哪儿”,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更多的信息。
今年初,国家文物局批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朔门古港遗址上榜,意味着拿到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沉船遗存的修复工作要持续十多年时间,而对沉船标本的研究可能要更久。”陈微微说。近两年来,温州持续活化利用考古成果,朔门古港遗址现场已接待超过500批次、1.5万人次的参观,让更多市民游客感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魅力。眼下,温州正积极推进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的立项申报工作,完善遗址公园的建设方案,加快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为遗址公园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