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从温州市区出发,沿着江滨路一路向西拐上东瓯大桥,行至中段,下了匝道便是江心西园——沉船修复工作室的所在地。
门外不见工作室的牌子,但有专人值守。比我先到的陈微微正在调试一会儿要用的色差仪。她是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唯一的女考古队员,被同事尊称为“大师姐”,目前负责沉船修复的具体实施工作。
陈微微告诉我,从2022年发现1号沉船开始,修复工作室的选址施工与沉船文物遗存的提取同步推进。占地700平方米的工作室,内部更像工业厂房。工作室大致分为沉船、人骨遗存、瓷片三处保护区域。现场随处可见与公安联网的监控探头,确保这些文物遗存24小时有人“盯”。
室内环顾一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浴池”“浴盆”多。船板、桅杆、船锚、缆绳等所有的船体构件,一一贴上“身份证”——备注有编号、类别、名称、数量、坐标点位等信息的出土标签,分别浸置于各式规格的上百个容器内。
最显眼的,当属用于浸泡脱盐的三个定制的船型大水槽,其中1、2号槽浸泡的是1号沉船,3号槽主要是1号沉船的附属构件。“船身在1号槽,船头在2号槽,两者大致能拼成整个船体的1/4。”登上扶梯,陈微微扒着水槽边缘教我一一辨认。
根据出土的地层判断,1号沉船为一艘宋代福船,其建造时间可能更早。福船是浙、闽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船型之一,高大如楼。郑和下西洋乘坐的便是福船。被发现时,船头和船体已断成南北两段,残长12.4米、残宽4.1米,好在结构依然清晰可见,根据龙骨位置和隔舱板数量推测,原船总长逾20米,中部宽超6米,排水量约200吨。
陈微微说,沉船壳板作鱼鳞状搭接,并楔有铁钉,还有为增强船体坚固性和抗沉性而设置的水密隔舱,“通过对船体制造工艺的研究,可以看出温州当时造船业的发展水平。”
“那些袋子里装的也是沉船遗存吗?”我指着船构件上一袋袋酷似“中药包”的物件问道。“船木浮力大,在水里会漂,袋子里是鹅卵石,作配重用。”陈微微解释说,为了保证脱盐效果,船体构件得全部浸没在溶液里。“彼时造船主材大多是杉木和柏木,一来轻,而且强度也够,是那个时期的优选船木。”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