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岸网箱长到一斤左右的岱衢族大黄鱼,会被转移到“东海1号”进行为期半年的“野化训练”。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了:这深海“训练基地”练出来的大黄鱼,口感到底怎样?能接近野生大黄鱼吗?
李卢国递给我一根钓竿:“来,钓一条尝尝鲜。”我有点纳闷:在平台上,用渔网捕捞不是更方便?“大黄鱼胆小又爱聚在深处,”李卢国看穿我的疑惑,“渔网捕捞动静太大,会惊吓鱼群,甚至造成批量死亡。用钓竿是最温和的方式。”
鱼线下放到深处,不到5分钟,竿梢的铃铛就急促地响了起来——有鱼上钩了。我赶紧收线,手上传来沉甸甸的拉力。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黄鱼被提出水面,目测有接近1公斤,活力十足。
如何判断大黄鱼是否野生?通常看鱼鳍上翻能否盖住眼睛。我仔细端详这条鱼,鱼鳍已能盖到鱼眼边角,身形明显比近岸养殖的苗条修长。辛爱民笑道:“近岸网箱空间有限,养出的大黄鱼体型臃肿,带着土腥味,每公斤只能卖三四十元。经过我们这里的深海野化的,通体流线型,定价每公斤100多元。”
在平台的厨房,我们将刚钓上的大黄鱼简单冲洗,放入蒸笼清蒸。仅仅12分钟,鱼香便弥漫开来。撒上葱丝,淋上滚烫的热油,再点几滴豉油。鲜香扑鼻而来,几乎闻不到一丝鱼腥味。我用筷子轻轻拨开雪白的鱼肉,蒜瓣状的肌理清晰可见。送入口中,口感紧致弹牙、滋味鲜甜。
“你们来得正是时候!”辛爱民满脸自豪,“去年首批投下的7万多尾鱼苗,经过这半年多的深海历练,如今正是口感最佳的时刻。”
“‘东海1号’的养殖环境得天独厚:渔山列岛周边是高盐富营养海域,天然的浮游与底栖生物多达300多种,是取之不尽的‘深海食堂’。” 辛爱民进一步揭秘,“我们的大黄鱼生活在最深可达13米的水层,几乎不喂饲料,全靠捕食海中天然生物为生,肉质才能如此紧实鲜美,毫无油腻感。”
据介绍,“东海1号”这套仿野生驯化模式,预计年产优质大黄鱼可达90万尾,产量400吨,产值约4000万元。从“近岸圈养”到“深远海野化”,象山正在加快规划更多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养殖品种也将拓展到石斑鱼、马面鲀等,探索建设更多的未来“海上粮仓”。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