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山街道新河弄北侧
顶着市级文保点光环的马家台门
大门貌不惊人
但台门内别有一番天地
共有五进,规模宏大
阶梯式设计
寓意步步高升
内置仪门
它是家族礼仪象征
比入口大门更气派……
据了解,马家台门是绍兴电信电话先驱马谟臣的故宅,其见证了绍兴近现代通讯事业发展,展现了绍兴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近日,记者走进这座老台门,探营其建筑特色,倾听湮没在岁月里的故事。
一座台门
跨越两个时代
新河弄79号,是马家台门所在地,坐北朝南,共有五进。
记者看到,临街的大门口停放着电动自行车等,再往里有扇木门虚掩着。一旁门框上,挂着“绍兴市文物保护点”的牌匾。“第一进平屋原本有两扇木门,值守管家居住地,相当于现在的门卫室。早些年,临街木门被拆除,第二扇门变成大门,彼此留下的空间更像屋檐,方便大家停放车辆。”住户汪新华说。
推开木门,走进台门,两侧是厢房,穿过天井,堂厅被砌筑成厢房,留下的空间狭小。第二进堂厅、天井和座楼依次推进,主体框架均采用木质材料,地面铺设青石板。第三进为传统绍兴台门仪门,马家台门从“根基稳固”理念出发,在门额砖上刻有“基安业荣”四字。另一面虽难以辨认,但造型古朴典雅,韵味十足。
从第三进到第五进,多间堂厅原有格局被改动,不过第四进的两层楼房,沿着木制楼梯而上,二楼呈走马楼结构;竹节形柱础,玻璃门窗,从结构和材料看,采用传统中式和西式相结合。再穿过一处石框门,进入第五进的后花园,树木花草成趣,角落处还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
我市文史爱好者马云庆说,马家台门是一组清末和民国时期结合的民居,前两进系清末建成,后三进在民国初年建成。这样一座老式门斗,跨越了两个时代,融合多种建筑风格,衔接自然,浑然一体。虽然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但台门得以扩建,足以说明原主人的经济实力。这座台门规模宏大,气派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有着历史文化和经济研究等多方面的价值。
采访时,一些居民向记者透露,第一进到第五进,这座台门从低到高逐步垫高,整体呈“阶梯式”设计。
今年74岁的居民李明珠把记者领进家门,说她家不到40平方米,但客厅和卧室并不在同一平面,彼此间有高度落差,还设了台阶。“听以前的老住户说,这种设计既可阻挡雨水进屋,又寓意步步高升,说明原主人对住所的高度很讲究。”李明珠说。
台门原主人
是绍兴电信业先驱
李明珠是1998年住进台门里的,刚搬来时这里有近20户人家,居民近100人。
谁家烧菜,整座台门都飘着香味。如今,台门只剩下七八户人家,16位居民,且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由于都是老人,安全和生活便利十分重要。
采访时,电力部门工作人员走进台门,对内部的电线进行检修。高温袭来,空调等电器设备使用较多,电力部门未雨绸缪,以确保居民安全用电。此外,府山街道铁甲营社区在台门内配置了消防器材。社区干部也多次深入台门,鼓励这里的老年人开展适老化改造,提高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
那么,马家台门的原主人到底是谁?
今年59岁的汪新华是台门里居住时间最长的居民,“我记忆里,台门主人姓马,印象最深的叫马世淦,他从事电信业,他的父辈我并不清楚。”汪新华说,他10多岁时,还跟马世淦的孙女一起在台门里玩躲猫猫、打纸板等。改革开放前期,马家人相继搬离台门,现在台门内已没有马家后代居住。直到这两年,才又有马家后代前来探访。
“马家台门的原主人叫马谟臣,出生于今滨海新区马山街道,善于经商,家境殷实富裕。由于思想前卫,他开创了绍兴电信事业。”马云庆说。据《绍兴市志》记载,清宣统三年(1911),马谟臣、应丽川、楼映斋等集资5万元(银元),筹建绍兴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元年(1912),经交通部核准在大路上岸(上大路157~177号)开业,有职工20人,50门磁石交换机1部,营业范围为绍兴城区及县属各区……
马谟臣的电信业务,在浙江大学地理系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的自传《八十逆旅》一书“序言”中有记载:“……托马谟臣把他(陈祖父)聘到城内的第二县校……正好马此时创办绍兴电话公司,随即为我家装上一架电话,所以我家是全县最早一家有电话的家庭。”
当时上大路商贾云集,电话业务自然火爆异常。
1935年,因身体状况不佳,马谟臣把儿子马世淦从上海召回绍兴,接手电信事业。马世淦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学识渊博,他还撰写了《茶叶史话》一书,获我国当时茶叶专家吴觉农好评,一度被聘请为上海贸易委员会茶叶专员。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随着公私合营政策实施
马世淦退出职业生涯
但毋庸置疑
马家父子在绍兴电信
实业史上留下了
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家台门是其辉煌的见证
(内容来源:越城发布)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