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筚路蓝缕勇毅行

2025-06-30 20:58

来源: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绍兴高铁北站TOD综合体项目的主体轮廓日益清晰。然而,这座“巨无霸”的崛起之路并非坦途。自项目标段(交通枢纽功能主要位于A区块,此外还有BC1区块、D1区块共三个标段)分步启动以来,在高铁“不停运”的严苛施工条件下,从攻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深大基坑施工,到应对疫情统筹全局与攻坚冲刺,建设者们顶住压力,一路破难、勇毅前行。

  破冰起航 拆建导改保运营

  经公开招标,确定中建八局(联合体成员单位为浙江勤业建工)、中建三局(联合体成员单位为长业建设)、中铁建工分别为A区块、BC1区块、D1区块工程的施工总承包。

  项目启动之初,就面临着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命题:如何在绍兴北站持续运营、列车呼啸往来的背景下,对站前区域实施大规模的综合改造?这种挑战在国内屈指可数,涉及繁杂的既有设施拆除、复杂交通系统重塑以及严苛的涉铁安全管控。

  项目核心A区块于2020年9月底吹响进场号角。镜湖开发办与项目管理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了“拆、改、平、建”四项工作同步实施策略:即拆除广场地面、建构筑物、桥梁、地下车库等既有设施;实施临时道路、停车场、钢便桥、公交车站及配套道路等整体交通导改工程;施工临时设施搭建及现场“三通一平”;根据施工条件具体情况,采用桩基先行模式,新建地下连续墙和工程围护桩。2020年12月18日取得施工许可证,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然而,“不停运施工”的核心难点在于保障日均数万名旅客的顺畅出行。面对绍兴北站周边杭台高铁、高速、快速路、城市主干道等多个重大项目同时施工的复杂环境,镜湖开发办、设计单位华汇工程设计公司联合多个相关部门,历经大量前期调研和方案论证,精心策划了“三次交通转换”:

  第一阶段(2020年12月25日—2021年1月6日):保留站房西侧出站功能,临时调整站前通行方式,公交站初步迁址。

  第二阶段(2021年1月7日—2021年4月29日):启用北站东路东南侧停车场、道路、人行天桥等,关闭北站西路,基本完成交通流线大转换,并通过多个渠道(包括导航平台)发布公告。

  第三阶段(2021年4月29日—2021年6月9日):北站东路以西人行天桥建成投运,旅客由局部地面通行全部转换至天桥通行,相关外围道路提升改造、导改设施不断完善。

  每次转换都是精细化的“外科手术”,其间通过成立绍兴北站秩序管理工作专班、综合管理服务指挥部等机构,尽力解决旅客反映的导识不清、步行距离长、临时栈桥渗漏、服务管理等问题。虽然受限于周边空间制约,部分问题无法完美优化,但整体确保了高铁站运行未受重大影响,为后续主体工程大规模施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技术突围 筑基立骨保施工

  如果说破局交通导改是项目推进的前提,那么攻克A区块东西长700米、南北宽160米、深度超20米的巨型深基坑则是对技术实力的终极考验。这个庞然大物紧邻高铁站房及营运线路(最近处仅7.8米),南依嘉会河(仅相距12米),东西还与地铁1号线支线端头井相连。另外,铁路部门的要求近乎苛刻:施工引起的铁路桥梁承台/桥墩变形须控制在2毫米以内,基坑支护结构位移不超过2.9厘米。

  面对复杂地质(深厚软土)和超高精度要求,技术攻坚战全面打响。

  科学分坑,安全为先。依据同济大学安全评估及铁路部门审查意见,结合工期控制合理性,实施时经专家论证,整个大基坑被科学划分为13个单元,按“三批次跳坑”方式施工,严格控制扰动范围。

  专家云集,精雕方案。建设单位集结岩土、深基坑、地铁、高铁领域顶级专家,对设计方案和施工难点反复会诊。针对拔除旧桩、封孔可能引发的土体扰动、变形甚至管涌风险,对降水排水方案、槽壁加固措施、土方开挖及支撑施工的衔接顺序进行了极其严密的推演和优化。

  结构复杂,局部突破。基坑采用了“主坑地连墙+三道混凝土支撑”结合“坑中坑(地铁区域)钻孔桩+四至六道支撑”的复合支护体系。施工环境更是严峻:北侧受站房雨棚限高影响,地连墙钢筋笼必须分段吊装精密对接;南侧临河,大型材料设备只能依赖临时搭建的贝雷梁钢便桥进出;铁路营运线旁,大型塔吊必须严格限定在安全半径外,只能采用“小半径群塔”模式作业。

  精密监测,协同应急。实施全域高精度实时变形监测,数据多单位共享。建立了以建设单位为核心的应急协同机制,确保任何微小异常都能第一时间响应处置,守住了涉铁安全生命线。

  这场艰苦卓绝的地下攻坚战历时三年。首批基坑于2022年11月成功“封板”(完成底板浇筑),第二批于2023年10月正式告捷,第三批则在2023年12月底顺利封板,至此,这条“地下长城”的根基最终稳固,为地面建筑腾飞奠定了坚实基底。

  决胜攻坚 全力冲刺奏凯歌

  克服了前期障碍和深基坑难题后,项目进入主体结构全面拔升和后期冲刺阶段。镜湖开发办与各参建单位着眼全局,强力推进。

  地上地下无缝衔接。根据基坑分批封板进度,科学组织A区块5栋塔楼地上结构施工。经过设计优化与专家论证,其中4栋塔楼在第一批基坑完成后立即启动,于2023年7月至9月间陆续结构封顶,展现了卓越的组织效率。D1地块的4栋塔楼更是于2024年12月完成竣工验收,并迅速引入“融杭数字贸易港”企业入驻,极早释放门户功能。

  过河穿路整体贯通。东西地下环隧需穿越嘉会河河底,建设团队抓住两个非汛期的宝贵窗口期,通过科学论证、周密组织、连续施工,实现每段过河环隧从围堰到恢复航道仅耗时6个月,圆满推动BC1区块地下室、环隧主通道与A区块地下室精准对接。同时统筹过河1号桥、2号桥、3号桥与A区块、BC1区块接茬施工,顺利完成枢纽穿(跨)河交通主体结构,确保片区交通血脉畅通。

  2024年下半年,项目进入冲刺投运的总攻阶段。12月10日,镜湖开发办召开TOD综合体项目交通枢纽“百日攻坚”动员部署会议,吹响了项目建设全面攻坚的冲锋号。建筑幕墙(浙江宝业幕墙、中南幕墙)、精装修(中天装饰)、枢纽电梯(国翔机电)、核心智慧系统(中控信息)等专业分包单位悉数到位。围绕投运目标,指挥部挂图作战、销号管理,全员驻场,日夜奋战:土建收尾、机电安装、幕墙装配、精装冲刺、智能化集成、电梯调试、交通导识布设、场外景观绿化、市政配套入网、配合地铁投运……各项工作以“全专业、全流线、全功能区”立体覆盖的方式同步推进,协同并进。

  最紧张的冲刺阶段,在电力、通信、交警、属地管理部门等的大力支持和提前介入下,项目接连实现关键节点:

  2025年4月8日,绍兴北站站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正式入驻,实现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无缝对接。

  4月25日,永临用电成功转换,电力能源血脉彻底畅通。

  5月10日,地下室5G通信网络正式运行,智慧枢纽触手可及。

  短短三个多月,系统繁杂的各专项工程基本完成施工任务,进入最后的精细化收口、联调联试和全面冲刺决胜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镜湖开发办迅速构建防控体系,项目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会同属地,制订涵盖建设工地与旅客集散区的全方位防控方案,明确责任,保障物资,落实要求,确保了“防疫生产两不误”,在人员高度密集的特殊区域打赢了这场额外的战斗。

  从艰难协调下的“破冰起航”,到技术极限挑战下的“筑基立骨”,再到多线作战、全员冲刺的“决胜攻坚”,绍兴高铁北站TOD综合体交通枢纽的建设史,是一部迎难而上、聚力克艰的奋斗史诗。建设者们以智慧和汗水书写了站城融合的壮丽篇章,这座承载着城市发展和市民厚望的新地标,正积蓄力量迎接属于它的高光时刻。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