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茉莉花、白兰花,一块钱买一朵……”昔日,每当初夏来临,绍兴街巷间总会响起熟悉的叫卖声,这声音如同陆游的名作《临安春雨初霁》所述的场景穿越而来,仿佛是古城初夏独有的旋律,让人久久回味无穷。
栀子花、白兰花、茉莉花,统称为“夏日三白”。当香水尚未普及,这些带有清新香气的花卉,自然成为那个年代的绝佳替代,或被提篮叫卖或在景区兜售。尽管价格亲民,但终非人人都能拥有,通常只有追求精致生活的小姐姐和太太们才会选择佩戴。
栀子和茉莉在绍兴较为常见,本期就让我们来聊聊略显冷门的白兰花。
风雅入古城
白兰花,小巧玲珑、洁白如玉、色淡香幽、温婉幽然,成为许多人心头不可或缺的一抹夏日诗意。白兰花并不是白色的兰花,而是木兰科含笑属常绿乔木,树冠呈阔伞形,花期一般在4至9月,通常在夏季盛开。
家住越城区府山街道铁甲营社区的陈绍其,曾经见证了古城女子佩戴白兰花的流行过程。他介绍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最羡慕的是苏杭美女,她们引领时尚,崇尚买花,通常把泛着香气的花朵簪在鬓角或插在襟上,转身间便能闻到一抹淡淡的幽香。尤其当年在苏州虎丘、杭州灵隐等地,年轻女子流行在胸前别一朵清新雅致的白兰花,走到哪儿都可以被芳香环绕,被看作是“摩登女郎”标志。绍兴女子也慢慢仿效起来。
绍兴最早流行卖白兰花的地方是府山公园,因公园北麓有绍兴饭店,当年来绍观光旅游的中外人士大都下榻于此。他们出手较为阔绰,通常会选择卖花阿婆亲手制作的茉莉花手环,或者用细铁丝串起一对白兰花拧成钩状,方便别在衣襟或扣子上。卖花阿婆们一部分坐在景区门口台阶,一部分游走于人群之间,她们多着朴素衣服,胳膊上挽一只竹篮,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招呼游客,你若是买了,阿婆就会掀开盖在竹篮上的薄纱,拿出两朵用铁丝细心串好的白兰花,耐心地告诉你:别在衣上,丝丝缕缕的香气萦绕身上,至少能持续两天左右。
种养颇不易
白兰花花白似玉,样貌可人,芳香若兰,沁人心脾,但想种养好颇不容易。
绍兴市兰花协会兰花服务部朱宏祥师傅介绍说,白兰花喜热怕冷,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8至15℃,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栽培,相较于四季温差不大的地区,绍兴种植白兰花难度极大,因为白兰花冬季特别怕冷,需移到室内才能越冬,直到次年清明过后再搬到露天,他曾经在鲁迅路花鸟市场买过一株白兰花幼树,只能采取盆栽方式,根系受一定限制,植株长不高,开花至少等了3年,采花还需要专挑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旦花瓣翻开,就说明香气已“泄”。
除了佩戴之外,白兰花还能用来制茶、熏香、驱蚊、制药。鲜叶和花朵可以提炼精油,入药可止咳化浊,香气具有镇静安神之效。
转行显智慧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大约到了2000年,绍兴一些旅游风景区门口已经很少能见到卖花阿婆的身影。至于原因,笔者联想到漓渚花农在全国各地售卖花卉的情况,于是向《漓渚镇志》的主编柴水炎咨询请教。
柴水炎介绍说,漓渚花农走南闯北经营花卉由来已久,分新中国成立以前、文革以前和改革开放三个时期。漓渚人紧紧抓住机遇,把发展花木生产成为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赢得了领先优势和规模效应。白兰花曾经在漓渚镇棠棣、六峰等村广泛种植,但在2000年以后,随着市场流动性增强,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有大量白兰花涌入浙江。本土白兰花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家纷纷从外地进货。六峰村一徐姓花农,是当地最后一批种植白兰花的,2000年时随着村级种植用地逐渐减少,且卖花营利已经够不上种养成本,便转为个体花卉专业营销,由此闯出一条花卉产业结构调整转行之路。
如今,人们谈及购花,首先想到的是玫瑰、百合等花卉品种。这份独属于季节和时令的恩赐,绍兴阿婆们曾经在景区或街巷,以最质朴姿态、最含蓄芬芳装点美好生活的画面,恐怕已如随风而逝的白兰花,只留下浅浅的暗香疏影,封存在你我的记忆里面了。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通讯员 顾鹏程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