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勤
盛夏的乌江峡谷,尽管两山葳蕤、绿如泼墨,仍难以抵挡河谷地带的滚滚热浪。从贵阳到铜仁思南县,3个半小时之间,气温从24摄氏度迅速攀升到35摄氏度,车窗外炫目的烈日像一个巨大的问号——“笨人张诚”到底有多“笨”?
吃着红薯苞谷饭长大的张诚,好不容易靠读书飞出大山,在省城成为身价上亿的老总,年近半百却突然回到老家三道水乡周寨村,开办企业卖红薯。说起原因,张诚百感交集。
1995年,他大学毕业后便一头扎进省城建筑行业,20余年光阴,他用青春的汗水和努力见证参与了都市巨变,却不曾为生他养他的家乡做过什么。每次回村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渐渐老去,张诚都会想起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景:村里没学校,淳朴的村民轮流把采光最好的房子腾出来当教室,张诚这才念上了书,一步步走出大山。都说饮水思源,他总该为村里做点什么……
从2011年起,张诚个人出资,陆续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和困难家庭发慰问金,给村里成绩优秀的孩子发奖学金……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从朴实的乡亲们眼中看到了欢喜,也看到了尴尬。“无功不受禄”,周寨村是深度贫困村,刻在村民骨子里的礼信仁义却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那些一闪而过的窘迫目光刺痛了张诚,他开始思考更多,思考如何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有尊严地生活。
2018年贵州省脱贫攻坚期间,有关部门为周寨村争取来资金,建起了小型加工厂。奈何三军上阵缺将帅,致富企业还缺个带头人。目睹此景,在生意场上拼搏多年的张诚决定孤注一掷,投资4500万元创办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往前奔。村里老人多,种红薯是粗放型农活,不需要太多技术,张诚盯准这一点,决定做红薯产业,又招了一大批大学生,于是一群老中青三结合的“散兵游勇”,硬是在市场中拼出一道“薯光”。
贵州深山出宝贝,但营销是痛点。为了打开市场,张诚手把手培养电商团队,和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们一起现学开直播。刚开始没经验,有一次笨手笨脚誊抄发货单时,地址和收货人信息漏跳行,六七百单货全部重发,损失不小。2024年7月直播做火后又供不应求,吓得张诚赶紧叫停。决不能因一时贪利而影响顾客体验,砸了招牌。这就是“笨人张诚”。
一盒价格仅三四元的红薯酸辣粉,一年能堆出几个亿的销售额,张诚说,全靠产品让人安心。
2022年,张诚不负众望,当选为周寨村党支部书记。他带着村民们,硬是把周寨从一个深度贫困村变成了超亿元村,实现从零到亿的蝶变。
夕阳西下,值班室老韩正守着厂门口一辆辆装货的物流车。老韩3年前在外打工摔伤,肺部、盆骨受损严重,至今行动困难。老韩说其实他除了看门什么也干不了,张诚却安排他进厂,用这种方式让他和村里20多名残疾村民都重拾了生活的信心。说话间,路上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原来村里有晚托班和免费食堂,孩子们统一在村里吃过晚饭再写作业,晚上8点由家人接回。孩子们的笑容真让人感慨,这个云贵高原大山深处的小村落,在党的领导下,在村两委带领村民的奋斗中,竟实现了老有所养、医有所保、学有所奖、育有所补——村里为全村1123人代缴了合计41万元的合医款,村民生育一到三胎均有补助,孩子上学也有奖励,村民生病住院报销后剩余的部分村里还会报一半……
一时间,周寨村的炎热突然升腾起一种让人内心充盈的激昂和感动。入夜,一轮圆月爬上山岗,这是2025年离地平线最近最美的圆月。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