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红色朋友圈”
李钊
鲁迅是永远说不尽的话题。众多研究者无论是从革命家、思想家、启蒙者的视角去凝视和反观鲁迅的精神世界,还是重回文学鲁迅和鲁迅文学去探究和思考鲁迅的文学人生,都为我们感悟和传承鲁迅精神提供全新的通道。文学批评家阎晶明是国内鲁迅研究的权威之一,《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是其“鲁迅研究”系列的力作,书中追索和探讨鲁迅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联系,解读鲁迅思想背后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呈现出不同战场上革命者的思想共鸣和历史洪流的波涛澎湃。
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这句话虽然是针对史学研究来说的,可用在文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研究而言,同样适用。阎晶明老师虽不是历史研究学者,但他却始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去走近和研究鲁迅,无论是讲述故事、提出问题,还是“探讨所涉及的话题”,都是以史实为依据的,“每论必须要有出处,有根据,绝不做妄猜、漫议式的评价”。关于陈赓和鲁迅的交往,鲁迅研究学界有共识更有争论,共识在于两人在上海见过面,而分歧点则在于他们见面的次数、时间等问题,这些细节原不是原则问题,但对鲁迅研究者来说,这个故事的核心,在于能透过这个故事看到鲁迅对红军及其战斗的关心、关注,以及以此进行创作的愿望。此外,对文学研究而言,鲁迅作为一名经典作家,他的经历、创作和思想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挖掘、追问和探索,因为所有故事和细节都直接和间接地与其创作有关。阎晶明老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争议的起源、疑问的提出,到延伸的思考,他既梳理辨析各家言论的观点和带出的疑团,又基于历史真实屡屡提出真知灼见,并从争议的核心观点中,重现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相知相惜、由衷支持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原貌。
“同怀”一词取自于鲁迅的名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人生难得一知己,而知己难就难在灵魂深处的相知,而非现实距离的远近。如阎晶明老师所说,作为“同一时代的风云人物”,鲁迅和中国共产党人之间的关联,“并不以在现实层面的交往多少为主要依据”,而是“思想上的趋同,观念上的一致,精神上的相互信任,才是他们保持往来最重要依据”。如鲁迅与毛泽东,两人虽在现实交往中并无一面之缘,但是他们在精神上是相通和呼应的,两人“神交”已久。毛泽东读鲁迅的文章到了烂熟于心的地步,并常站在现实革命需要的角度,对鲁迅作品提出独到的分析和见解。鲁迅逝世后,毛泽东深感痛惜,说鲁迅是中国共产党人“亲爱的战友”,“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并十分支持鲁迅作品的出版。当然,鲁迅与毛泽东的交往情况尚有诸多疑团等待揭开,但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始终在一起,“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而鲁迅也在《答托洛茨基的信》中所说,中国共产党人“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尽管鲁迅不是中国共产党人,但他以笔为刀响应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不可遏止地歌唱:“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他将神交的中国共产党人引为“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的同行者,保持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心。
对我们来说,鲁迅是读不完的一本书,透过《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鲁迅与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一起跳动的精神脉搏,感受到他不懈追求救国救民真理,冀望改变社会面貌、重塑民族精神的执着追求。
作者系广东省江门市读者
脚踏“越”地
欧阳文
最近,收到越文化研究者胡文炜先生的新作《乡村遗影》,封面朴素而雅致,一如他的为人处世。
本书以一个市域范围作为总体的缩影,以最原始、最自然的状态使后人了解过去的乡村面貌。书里记录有6000年前的历史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实物遗存,以及多种多样的地理景观,大量乡村的传统聚落、传统建筑和传统生活,其中一部分作为文化遗产将一直延续下去,更多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绍兴乡村面貌的历史记忆,可作为研究乡村历史演变、民俗民风的资料。
胡文炜先生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爱好研究地方文化。说起他的爱好,由来已久。1966年初中毕业时,同学赠予他一本《绍兴名胜》,让他对古越大地上的名胜顿生兴趣;1995年,一本收录绍兴全市1000多个名胜景点的《越中揽胜》出版,又让他萌生了去绍兴各地走一走的决心;看到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乡村面貌大变样,大量传统建筑逐渐消失,所以,他开启探访绍兴古村落之旅,花费10年时间走遍绍兴的古村落与山岭古道,用图片和文字记录近10年的乡村面貌。
截至目前,胡文炜先生徒步走过100多条山岭古道,穿过100多条古街,到过2500个自然村。柯桥区南部山区的所有自然村,他都去过,包括只有一人或数人的深山村落,还有村民全部搬迁后的村落遗址,那些地方非常偏僻,连山路石级都已布满杂草和枯叶。他曾经在山上迷过路,摔过跤,在寒冬季节赤足涉过冰凉刺骨的溪水,在盛夏的烈日下徒步在长长的乡野小道,有时近一个小时见不到人影,目的是去欣赏并拍摄乡村不同季节的景观面貌。
《乡村遗影》是胡文炜先生继《绍兴山岭古道记略》《越地咀华》等书籍之后的又一反映越地文化和风光的作品。翻阅此书,我发现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对记录下来的文字与拍摄的照片按村落、建筑、设施、生活、遗传及景观等进行了分类整理。虽说初步整理出来的资料量有点庞大,但为较全面地反映乡村现状,他只得对照片进行一次筛选,如拍摄的门额照有300多张,但最终只选取了2张,而对众多的店照、壁画等,他也忍痛割爱,选了寥寥几幅。如此下来,收入书中的照片也已达1000张之多。但尽管如此,由于照片排列大小参差、主次分明,还是活跃了版面。如横跨两页的“靠步行上下山的山窝聚居”图,格外壮观;“四围清翠,中有民居”图,大有“深山藏古寺”之感;“垒石到顶的楼房”图,实属罕见……总而言之,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如何记住乡愁,留存传统风貌,避免文化断层,我们还可采用更多的方法和措施,如照片、视频、模型等形式,以尽可能减少历史性的遗憾。”本着这一观点,花甲之年的胡文炜一往直前地走在山乡的小道上,去接受风霜雨雪的磨炼,去经受断壁残垣的考验。有些事做起来虽苦,但过后嚼起来是甘甜的,因为他忠于初心。
脚踏“越”地,知行合一,他积极为绍兴的乡土文化传承和研究留存重要资料,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系绍兴退休职工
作者: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