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大树底下好宣讲”文明实践宣讲活动在上虞区梁湖街道西华瑶村举行,“中国好人”董国光以质朴乡音讲述15年公益历程,为乡邻点亮了一盏温暖人心的“精神之灯”。
今年以来,梁湖街道积极探索理论宣讲与文明实践的融合路径,创新宣讲形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紧扣村民喜欢在树下聊天消遣的习惯,打造以“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内容为核心的“大树底下好宣讲”特色品牌,将理论宣讲、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教育等融入百姓生活,让文明新风在乡间地头落地生根。西华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此打造上虞区文明实践宣讲点,让文明宣讲更接地气,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大树底下宣讲接地气
在西华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外,一棵香樟树撑起一片清凉天地。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树下,或散步闲谈,或摇扇纳凉。
6月19日18时30分,在这棵香樟树下,“中国好人” “浙江省道德模范”董国光以拉家常般的口吻,将15年公益路化作一个个鲜活故事:救助独居老人、看望慰问残障人士、为困难群众筹款、为白血病患儿筹集医疗费……
一个个爱心故事,串联起“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社的文明实践。15年间,由董国光发起的“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社从山乡走向全国,发展出45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这支草根力量用4800余场公益活动织就爱心网络,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累计筹措善款超千万元,为5万余名困难群众送去希望。
本次宣讲采取“线上+线下”的宣讲模式。在宣讲现场,董国光结合自己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用饱满激昂的感情、接地气的语言讲述文明新风。
“文明宣讲阵地从室内搬到大树下,以‘百姓话’讲述‘百姓事’,让宣讲变得更接地气,让文明思想更容易被群众接受。” 西华瑶村的村民纷纷表示。
“大树底下不仅好乘凉,还好宣讲。”西华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传统宣讲“时间固定、内容生硬、参与度低”的痛点,再根据夏季傍晚村民习惯在村里大树下纳凉闲聊,便因势利导将树荫下的“休闲角”打造成文明实践宣讲点、文明思想传播的“主阵地”。由“身边好人”、党员干部、乡村贤能、青年志愿者等组成的宣讲队,带着“沾泥土、带露珠”的乡言乡语,用身边故事、典型案例开展“沉浸式”宣讲,让文明之风走向田间地头,走到群众身边。
“大树底下好宣讲”的宣讲内容丰富多元,从婚丧简办到家风传承,从垃圾分类到反诈知识,从移风易俗到乡村振兴,等等。宣讲融合“张杰精神”等本土文化基因,大家在大树下围坐一起议新风、破陈规、除陋习,让崇德向善、文明理念在辖区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
西华瑶村,位于兰芎山下,皂李湖边,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村。
今年4月,梁湖街道“虞音绕梁”宣讲团走进西华瑶村,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青年说”主题宣讲,宣讲团成员讲述该村用20年时间从传统养殖大村转型为生态旅游村的历程。
“大爷,西华瑶村这几年变化大吧!”宣讲员们以村内清除养殖场、开展水域治理、引入村内文旅项目为切入口,用一个个鲜活案例描绘着西华瑶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多彩乡村画卷。
随后,宣讲团成员还走进村民家中,以西华瑶村转型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围绕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文明实践话题与村民开展互动交流。
宣讲结束,青年宣讲员们走进西华瑶村的农田,开展“梁湖青年示范田”农事实践活动。他们翻土、施肥、栽种,为农户认真种下番茄、茄子等幼苗,用文明实践行动诠释担当。
据介绍,梁湖街道以“田间课堂”为载体,通过“两山”理念宣讲、农事实践、农技课堂三大方面,为青年宣讲员搭建起学用结合的成长平台。
“通过‘大树底下好宣讲’品牌,我们的宣讲要深入田间地头,让时代文明新风在西华瑶村开花。”西华瑶村社工、宣讲员黎珊珊说。
梁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有关负责人表示,梁湖街道将不断整合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推广“文明实践+志愿者”模式,组织文明实践志愿者们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拉家常”,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心打造“大树底下好宣讲”文明实践宣讲点,有声有色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宣传活动,以更丰富的内容、更鲜活的形式、更广泛的覆盖,推动文明实践宣讲与基层治理、文化振兴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波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