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浦街道老街76号,是一间二进深的老房子,远近闻名的老师傅沈立阳,在这里打了60多年铁。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修缸补甏”与“钨钢子制作”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东浦是黄酒之乡。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带酒厂、酒坊遍地开花,装酒用的缸甏需求量很大。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缸甏破损,难免要修修补补,以节约成本。旺盛的需求催生了修缸补甏这一技艺。而且,随着东浦黄酒业的不断发展,会这门手艺的工匠更加抢手。
沈立阳的祖父辈从事制酒业,因此他早早学会了“修缸补甏”的技巧,并练就了一手绝活。除了为家里的制酒业服务,当地很多人家的缸甏一旦有破损、裂缝,都会来找他修补。
在沈立阳的“工作室”内,记者欣赏了他的“修缸补甏”技艺。只见他左手子,右手榔头,沿着一只缸甏破损的纹路,力度均匀地凿出一道浅沟,再拿出自制的铁砂浆将沟壑填补平整,最后用细长的钢锻横跨破损处,打上两三个坛攀,缸甏被修复得坚固如初。“等铁砂浆锈结干燥,破损处就彻底恢复。缸甏再使用几十年都滴水不漏。”他指了指河沿堆叠的几排酒坛,全是他修补后的作品。
沈立阳今年已经83岁,仍然精神矍铄,手脚利索。如今,他的客户除了本地酒厂,还遍布江苏、安徽、福建、湖北等地。“修缸补甏”技艺2018年被列入省第五批非遗项目。
“修缸补甏”的神奇效能,得益于一把小小的钨钢子。这就要讲到沈立阳的另一门非遗绝活——钨钢子制作了。传统的子用普通钢材制成,修坛时硬度不够,不仅易损耗、使用量大,而且操作起来容易打滑,甚至击碎酒坛。凭借当年钻研过的金属工艺知识,以及多年实践的沉淀,沈立阳发现了一种让子变坚硬、提升打凿效率并能增加使用寿命的方法,那就是在子头部嵌入钨钢片。只见沈立阳摇动一台旧铣槽机,将子头部铣出一个空槽,钨钢片刚好嵌入其中,再用焊接手法,将外层钢材与内层钨钢融为一体。
“去一趟外地修坛,以前需要备近百把普通子,现在十几把钨钢子就能解决,既轻便又高效。”这一小小的改进,受到了业内的追捧。许多同行的修坛师傅,也常常来铺子找他请教。因为专业性过强,手工技艺又难以替代,如今像沈立阳这般坚守工艺的师傅已经不多见。一些大型黄酒企业,甚至绍兴本地大型工程项目,每每需要使用钨钢子,都会从沈立阳这里成批购买。2020年,钨钢子制作技艺被命名为第三批越城区非遗项目。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沈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