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聆听“和合”钟声

2025-06-28 18:57

来源:

乙已暮春,我又一次来到苏州寒山寺,追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钟声穿透细密绵软的雨幕,在青石板上溅起一圈圈细碎的涟漪。我站在枫桥边,望着江面上往来的大小船只,忽然想起明代画家沈周笔下的《寒拾问答图》:两个蓬头僧人相视而笑,一人持竹篾,一人捧食盒,衣袂间飘着山寺的钟声。这穿越千年的画面,将孝义和合的人文精神,织进了江南的烟雨里。

思绪穿越。唐代贞观年间,天台山的云雾中时常传来朗朗笑声。寒山本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官宦子弟,本名杨温,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家室内斗与科举失利使他遁入空门,因看透世态炎凉,弃家入山修行;拾得原是孤儿,被丰干禅师从荒郊拾回抚养。二人虽无血缘,却以兄弟相称。寒山寺的石碑上刻着他们的对话:“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段对话看似超脱,实则暗含着对人间苦难的悲悯与和解的智慧。

他们的孝义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侍奉双亲,而是将慈悲之心扩展到万物。拾得常将斋饭分给山中饿兽,寒山则用诗句劝诫世人:“养子不经师,不及路边泥。”这种超越血缘的仁爱,在宋代《五灯会元》的记载中可见端倪——寒山寺曾收留过一位疯癫老妪,拾得每日为她梳头浣衣,直到老人含笑而逝。这种将陌生人视作至亲的胸襟,恰如寺中那口古钟,钟声所及,皆是慈悲。

当代的寒山寺,游客如织。曾见过一位年轻人背着中风的父亲拾级而上,每一步都走得极缓;也曾在素食馆里,听一位母亲教孩子将多余的饭菜布施给流浪猫狗;我的身边也可以看到胜似血缘的温情关怀,比如公益团队常年关注小区里的独居老人,为他们洒扫庭除,端汤送水。这些日常的温情,恰似千年前寒山与拾得的回响。

在数字化时代,孝义的内涵也在悄然演变。手机里的视频通话,让游子能每日见到父母的笑颜;社区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配送的餐食,延续着拾得布施的善念。但和合精神面临新的挑战:社交媒体上的戾气、职场中的竞争、代际间的隔阂,都在考验着人们的包容之心。正如寒山寺的钟声需要穿越风雨才能清亮悠远,和合之道也需在冲突中寻找平衡。

暮色渐浓,寒山寺的飞檐上亮起暖黄色的灯。钟声再次响起时,我忽然懂得,寒山与拾得留下的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一种流动的智慧。它存在于父子相携的背影里,存在于陌生人会心的微笑中,存在于每个愿意放下争执、选择理解的瞬间。这份跨越千年的人文精神,如同寺前的京杭大运河,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奔涌着时代的生机。当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偶尔驻足,聆听这和合钟声,或许能找到安顿心灵的答案——孝义无界,和合共生,这便是中国人刻在血脉里的精神密码。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沈泽敏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