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中午,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食堂前,盖北镇年轻干部与学生志愿者搭设的葡萄摊位被师生们团团围住,100斤“天工墨玉”“夏黑”等早熟葡萄凭借香甜口感被迅速扫光。当了解到盖北葡萄从5月中旬至10月底持续有品种上市后,不少师生纷纷发出热情邀约,并期待下学期通过校地共建深化产销对接。
无独有偶,当晚曹娥里·十三弄上虞尚品店外,110斤葡萄在市民的品尝与口碑传播中也转眼售空,“甜而不腻”“果香浓郁”成为高频评价。
“现场抢购的热度让我们更有底气。”参与活动的年轻干部章佳彬坦言,通过这样零距离接触市场并面向终端,既深入了解了葡萄种植与销售的全链条,也让机关干部与果农的距离更近。
绿翠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小珍就感慨:“酒香也怕巷子深,种了20多年葡萄,积累的老客户很珍贵,如今政府搭台又带来了新客人,当晚就有人微信预约上门采摘,为后续销售拓宽了路子。”
作为“中国葡萄之乡”,盖北镇1.2万亩葡萄种植区承载着98%农户的生计。为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野藤葡萄”从田间走向更广阔市场,当地政府持续打出“内外组合拳”:一方面与省农科院合作引进“天工墨玉”“南太湖”等早熟品种及“圆叶”等稀缺新品(单粒重量达21克),通过品种改良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投资2500万元建设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辐射40家合作社、19个家庭农场及6000余户果农,推动标准化种植与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从源头保障品质。
在销售端,政府探索的订单农业成效显著,与杭州果品批发市场、浙江德尔耀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的直销订单年产值达1.55亿元,带动亩均收入提升6000元。同时以文旅融合延伸产业链,连续35年举办的葡萄文化旅游节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通过“采摘+研学+餐饮”模式推动产业从单一销售向多元经济转型,实现旅游总收入1.1亿元。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两条路径拓宽推介网络。”盖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内深化与曹娥里·十三弄景区、在虞高校及机关食堂的合作,打造常态化品鉴销售场景;对外则瞄准周边市场,计划加入越城区、柯桥区的夜市经济与文旅活动,让野藤葡萄走出上虞,融入区域消费网络。
从品种改良到渠道拓展,从政策扶持到市场开拓,政府角色正从“幕后服务者”转变为“台前推介员”。这串凝聚着科技赋能与产业创新的葡萄,不仅是农户增收的“金果子”,更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随着多元化产销模式持续落地,“野藤葡萄”的共富故事正书写着更加精彩的篇章。
作者: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