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场家庭变故 带来一个创作契机

2025-06-26 13:13

来源:

《开红》取名自侯蓉宇的母亲贺开红,这是一部关于母亲的真实纪录片。这部作品的创作契机来自一场家庭变故。

3年内,侯蓉宇遭遇了家庭破产、父母离婚的不幸,这对还未走出校园的她来说是一个人生的巨大转折,迷茫、忧虑成为她的常态。面对同样沉重的现实,母亲贺开红却从痛苦中产生思考,重新整理起自己的人生,独立而坚强地活着。“从前的母亲,是母亲、妻子、女儿、妹妹,这是我头一次清晰地看到她真正成为了‘贺开红’,作为独立的个体思考与行动,而不再依附于谁。”侯蓉宇告诉记者,在生命最灰暗的时刻,母亲独立的人格、顽强的生命力,犹如一盏明灯,让她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和动力,这也成为了影片创作最核心的驱动力。

《开红》的与众不同,在于其“私纪录片”的作品形式。40分钟的影片,其实是一部浓缩版的家庭影像。因为专业影响,侯蓉宇养成了日常摄影记录的习惯,而朝夕相伴的母亲成为了这些片段的主角。在与摄影师同学张乐晖的合作下,560G的庞大素材库,为影片创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介入式拍摄手法,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旁观视角,让拍摄者本人融入与主角的对话交流中。”影片的指导老师金华分析,女儿与母亲、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交织在了同一条时间线上。透过侯蓉宇的视角,观众们可以看到她与母亲日常相处的一点一滴,这种第一视角带来的沉浸感与交互感,让每个平常的瞬间都透着真实与细腻。

虽然拍摄对侯蓉宇来说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但与此前不同的是,拍摄对象是自己母亲,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作为女儿,让妈妈坦诚面对镜头其实并不是难事,真正难的是取得一个平衡。”侯蓉宇坦言,在无数个拍摄的时刻,她都要面临着“记录本能”与亲情之间的抉择。她提及一个难忘的场景,母女二人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旧居,在出租车上,母亲情绪崩溃,大声抽泣。那一刻,侯蓉宇放下了摄影机,脱离了创作者的身份,选择回归一个平凡的女儿,安静地陪伴左右。“不论再给我多少次重来的机会,我都不会在那时选择把摄影机对准她。”在她心目中,对母亲最柔软、脆弱的隐私保护,要优先于自己的记录本能。这份对创作者人文关怀与纪录片伦理的审慎思考,也赋予了影片更加深沉的力量。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