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来了“山寨院长”?日前,一篇《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浙江分院正式揭牌 赋能浙企高质量发展》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引发网友关注,文章和配图中赫然出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曹玉磊”与企业家签约的文字。然而网友敏锐察觉,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实为著名经济学家白重恩教授,那这位突然冒出的“曹院长”又是哪位?
媒体从权威渠道确认,清华经管学院教职工中根本没有叫“曹玉磊”的人士。在此前的公开文章中,曹玉磊曾多次以“清大经管院长”“清大经管执行院长”“清大经管同学会会长”等身份公开活动,并且其公司微信公众号头像的颜色也与清华大学校徽颜色一致。面对记者追问,曹玉磊反而“委屈”,称他是“清大经管”执行院长,从未在清华大学上学、任职,被网友举报自己措手不及,心里发慌。
至此,“清大经管”是真是假,公众心中已有定数。曹玉磊的“山寨”并不是个例,近年来网络上不乏出现“北大特聘教授”“复旦客座研究员”等刻意模糊界线的虚假身份,通过“擦边”知名学府的简称来混淆和误导公众认知。这类“学术李鬼”为何总能得逞?是谁在给他们表演的舞台?
这场“山寨”院长的闹剧,其背后其实是环环相扣的利益链。在社会活动中,各大名校往往是企业想合作的对象,特别是若有清华大学这类顶尖高等院校的教授做背书,其含金量不言而喻。企业想利用名校光环为实践活动镀金,“李鬼”们正是拿准了这种心理,看准企业对名校名人的追捧,搭建起山寨学术身份,再从中收割身份套现的利益。企业想镀金、合作机构装聋作哑,监管审核缺失,才让“学术李鬼”得以一路绿灯,畅行无阻。
事件曝光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严正声明回应,及时控制了舆论导向,强调学院教师信息均通过官方网站公开,提醒公众注意辨别,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名校的公信力和声誉不容侵犯,冒用名校名义属于侵权行为,应当合理追责令其付出沉重的法律代价。更重要的是,如此荒诞的“山寨院长”闹剧莫再重演,名校头衔不是生意道具,企业要早日破除“名校崇拜”思维,不能再给“学术李鬼”表演的空间和舞台。
(内容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 编辑: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