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绍兴新昌博物馆原创大型文化展览“唐诗之路”开展。本次展览聚焦浙东唐诗之路这一重要文化品牌,汇聚全国36家文博机构珍藏的240件(套)文物精品,系统呈现了唐代文化盛况与浙江的文化繁荣,彰显了新昌作为“唐诗之路”首倡地与精华地的核心地位。
触摸历史温度
此次“唐诗之路”大展,以丰富的文物为载体,与精心设计的场景相呼应,让观众得以在器物纹饰间触摸历史温度,于历史脉络中感受诗韵流淌,构建起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盛宴。
“‘唐诗之路’大展并非单纯的地理路径展示,它深度诠释了一条承载诗性心灵漫游栖息、贯通古今文化传承的非凡之路。”据新昌博物馆馆长张斯鸿介绍,展览根据唐诗之路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通过“大唐飞歌——花舞大唐春”“诗行浙东——遣兴莫过诗”“梦回天姥——剡溪蕴秀异”三个单元,以文物佐证文化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大唐风采与诗路浪漫及新昌县的文化繁荣。
展览汇聚了来自首都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36家文博机构的240件(套)文物瑰宝,其中一级文物26件(套)、二级文物52件(套)、三级文物111件(套),珍贵文物占比近80%,堪称精品云集。
“在大力推进文旅融合的当下,恰逢一股‘博物馆热’席卷全国,因此以展推城,以文促旅,成为文旅融合的最好体现,新昌博物馆策划举办‘唐诗之路’大展,旨在发挥浙江人文资源优势,讲好浙江故事,以展览为媒介,通过相关活动,在进行‘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三方面改革创新实践的同时,大力宣传、推介浙江形象,扩大浙东唐诗之路和新昌唐诗名城的全国影响力,吸引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推动文旅经济发展。”新昌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聆听文物故事
多元文物犹如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全方位、多维度地照亮了唐代社会生活的璀璨图景与“浙东唐诗之路”的独特风貌。其中有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级文物三彩女立俑,呈现仰首之姿,鬟发垂髻,面庞丰润,青黛描眉,口涂朱红,下颏微抬。上穿淡黄色圆领对襟花衫,双手拢于宽袖之内,拱手于胸前,右肩披浅蓝色帔帛。下穿黄褐色曳地长裙,裙腰至胸部,两条蓝色裙带飘然下垂。双脚并拢,脚穿上翘的尖头履,立于方座之上。此立俑轻薄的衣裙与丰满的体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实展现了盛唐贵族女性可爱健康、娇媚动人的风采。
三彩女立俑。
洛阳博物馆一级文物蓝釉双龙柄尊,造型玲珑秀美。此文物于1998年在洛阳偃师唐恭陵哀皇后墓出土,盘口,细长颈,圆肩,鼓腹,平底。肩至尊口饰相对的两个龙形柄,龙衔尊口。蓝釉基本施到底,底部无釉。此尊线条简洁,做工考究,是单色釉三彩的代表作,展现了初唐时期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
蓝釉双龙柄尊。
新昌博物馆藏的青铜狮柄行炉引人注目,整体由熏炉与柄组成。熏炉敞口外卷,腹呈弧形束腰,平底。器下设花瓣形座,为圈足,器与座以铆钉相接。炉腹侧设长柄,为“S”形弯曲托底,在炉口沿处柄上设有椭圆如意形环片。柄端下曲弯,又平折,上蹲卧狮,狮下设圆形连弧边座。
青铜狮柄行炉。
当观众凝视这尊跨越千年的青铜行炉,仿佛能看见诗人们手持它,穿梭于新昌沃洲、天姥的寺院古刹之间,香烟缭绕中,佛音梵语与山水清音交织,孕育着“明月照积雪”的空灵和“门对浙江潮”的壮阔。
此次展览中,两尊来自龙门石窟研究院的佛像重磅亮相。这两尊佛像历经千年沧桑,其保存之完整、工艺之精湛,堪称唐代佛像艺术的巅峰之作。
其中一个石佛坐像为圆雕,结跏趺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高座之上。佛顶肉髻“品”字形涡旋状发纹,面相圆润,眉目清秀,双眼微开,双耳轮廓清晰,鼻梁直挺,双唇微噘,似欲演说妙法。身着袈裟,下摆悬垂于座台四缘。左手覆掌触膝,右手抬于胸侧。袈裟衣褶刻画简洁自然。此像比例匀称,表情恬静、慈祥可亲,应为初唐佛教艺术雕刻之绝品。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茹晨鸿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