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奋力擘画大美绍兴

2025-06-25 08:47

来源:

土地整治绘就共富新图景。

赋能产业焕新 资源要素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积极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支撑体系。通过将“415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计划深度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打造“2+4+6+N”产业空间新格局:即2个国家级重大产业平台、4个万亩千亿级产业平台、6个省级高质量开发区以及N个特色产业平台,形成梯次衔接、功能互补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为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精准空间保障。

面对空间约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为契机,聚焦23个重点片区,创新运用用途变更、地价优惠、“化零为整”等措施,深挖存量潜力。相关工作成效已在“绍芯谷”等片区显现,如浙江飞越炬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自主更新,将占地60多亩、有30多年历史的老旧印染厂区蝶变为“泛半导体+”产业基地。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分散经营导致的资源盘活难、技术落地难、服务覆盖难等问题日益显现,成为阻碍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省林业局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共享林事服务中心试点建设。

以嵊州市为例,为了解决香榧采摘及加工劳动力短缺、技术薄弱、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创新建设共享林事服务中心,通过整合碎片化资源、聚集专业化服务、集成智慧化技术,为香榧的种植、管护、采伐、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提供“一站式”服务。具体涵盖技术指导、政策咨询、市场对接、金融服务等,这既帮助企业和榧农解决了现实需求,又实现了香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 绘就融合共富画卷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大动脉,更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在城市建设方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标准谋篇布局、全方位为重大交通项目提供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如为甬金高速改扩建项目保障了1493亩用地,为工程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杭州湾南翼平原排涝及配套工程位于镜湖新区,工程任务以排涝为主,兼顾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是我市平原整体排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总用地2016亩。为加快项目建设,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部门坚持提前介入加快用地预审和指标保障,缩短用地报批时间2周以上,创新建立了“一个数据库、一张‘作战图’、一份统计表”制度,有效提升用地报批时效,为项目推进提供充分的用地保障。

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先行。越城区“发展轴”上的杭绍甬综合枢纽项目,通过提前介入研究和同步编制单元详细规划,项目审批周期预计缩短40%。

今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突出分级布局、轴带接续、片区联动、以城带村,目前市本级及6个区、县(市)局均已完成规划编制任务,为城乡融合发展优构空间基础。构建以会稽山生态绿心为“一心引领”,以浙东运河、唐诗之路、古越文明三大跨区县主题轴带“三带贯通”,通过10条发展轴串联6区、县(市)主城区、10个中心镇、60个重点村及55个片区组团“十轴联动”的“一心三带十轴”发展轴空间总体布局,形成“节点—轴带—网络”梯次衔接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

“我们将立足‘发展轴’,着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重点谋划一批具有带动性、示范性的重点项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特色产业带动区域集群发展等路径的探索和实践,未来将继续推进产业、环境、文化与人的和谐共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展示的共同富裕“绍兴场景”。

土地综合整治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柯桥区以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破题,整合零散空间,实现新增耕地1320亩,建成了1580亩集生态观光于一体的“鉴湖片千亩方”。先锋书店、1743酒吧等40余个优质项目纷纷入驻,经营业态达20多种,构建起“日游鉴湖景、夜宿渔歌里”的文旅新业态。周边村集体收入实现从整治前不到50万元/年到目前300万元/年的飞跃。

数据印证变化。2023年以来,全市恢复耕地功能8万亩,实现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1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7万亩。2024年全市新批项目41个,占全省年度新批项目总量20%。土地综合整治的持续推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

坚持以人为本 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城市的核心是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把保障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任务,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更好惠及广大民众。

今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了优化建设工程容积率计算新规,通过九大类建筑空间及设施的容积率豁免政策,实现“政策松绑”与“品质提升”的双赢。其中,首层公共空间全面实施“零计容”政策,阳台面积计算采用更符合现代居住需求的弹性标准,同时将有机更新理念与生态美学要求纳入规划考量。通过一系列精准施策,让购房者能够以同等价格获得更宽敞舒适的居住空间,真正实现了“政策红利”向“居住实惠”的有效转化。

为了让市民“开窗见绿、推门见景”,2018年至2024年,全市累计完成国土绿化造林更新12.3万亩,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73.6万亩,建成国家森林乡村44个、“一村万树”示范村188个、推进村1017个,新增省级森林城镇24个。

为持续提升生态福祉,市、县两级自然资源部门积极推进林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集生态观光、健康养生、研学体验于一体的长三角四季花园康养旅游目的地。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康养名镇3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0个、省级森林氧吧47个。

现如今,绍兴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

传承历史文脉 焕发古城新魅力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强化规划引领,立足全域保护视角,会同市名城办编制新一轮《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构建市域、市区、历史城区三级空间保护框架,同步将历史文化遗产周边景观风貌、自然生态环境纳入规划管理范畴,推进协同保护。

在加强规划保护的同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通过规划引领,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遗迹进行保护性和创新性开发,推动新旧城市空间融合。

如绍兴天地项目将原绍兴871厂改造为集高能级美食、文化创意、夜经济体验、新零售消费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原上虞面粉厂“摇身一变”成为上虞首个集“文创、旅游、艺术、商业、休闲、活动”于一体的风尚新地标。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积极推动国土空间规划落地实施,提升规划管理精细化水平;强化土地要素支撑,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统筹开展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夯实美丽绍兴绿色基底……努力让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