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暨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季(第三季)”11日启动,活动发布沈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成果,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30余处。
活动中,沈阳首次全景发布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成果,一场“新发现新价值新篇章”为主题的成果展,为沈阳文脉“刷新”档案纪录:完成1530处“三普”文物复核,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30余处,新发现比例15.3%,居辽宁省前列。
众多考古新发现让散落在城乡角落的文化印记跨越历史时空重新走进公众视野。康平县段家窝堡西北遗址采集的压印“之”字纹夹砂红陶片,诉说新石器时代的聚落烟火;法库县北窑沟东遗址发现的青铜时代陶纺轮与石斧,再现了下辽河流域商周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铁西区新中国初期工业管道网,以纵横交错的金属脉络,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研究补上关键拼图。
值得关注的是,新增工业遗产类不可移动文物占新发现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的32%:大亨铁工厂水塔旧址是研究沈阳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实物例证;沈阳冶金机械修造厂办公楼的仿苏式建筑风格,这些“会说话的工业遗存”,以独特的建筑形态与技术特征,承载并印证了沈阳作为重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脉络。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