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绍兴滨海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园的浙江普施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实验室内,研发总监助理邹杨建带领团队对客户订购的集成检测设备进行最后的测试与抽检。“虽然设备外形简约小巧,但功能十分强大,交付在即,我们必须确保设备的稳定性达到最佳状态。”邹杨建向记者介绍。
作为一家专注于体外诊断产品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普施康凭借国际领先的微流控技术和独创的微量全血分离平台,成功开发出凝血、免疫、生化、分子诊断等系列即时检验产品。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等级医院检验科、急诊、ICU等科室以及医养结合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了医疗检测全场景覆盖。
双成电气的智能化生产车间。记者 骆 烨 摄
“作为新区‘345’培育工程重点扶持的‘腰部企业’,我们明显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创新动力。”公司副总经理常开孟表示。企业已建立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和研发中心,拥有60余人的研发团队,累计申请专利超150项,获授权专利80余项,技术成果涉及体外诊断、生物芯片、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
新区今年出台的《企业登高造峰“345”培育工程实施方案》,正在为像普施康这样的创新型企业注入新活力。该方案聚焦“基座企业”“腰部企业”“头部企业”三大培育主体,在3年时间里,力争每年新登记市场经营主体5000家左右,累计培育新增“四上”企业500家左右,重点扶持壮大高成长性“腰部企业”500家左右、“头部企业”50家左右。
同时,新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有效引导企业加快拥抱5G、AI(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向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深度拓展,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
“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推动‘智改数转’,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为企业数字化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新区管委会有关人士说。
在位于斗门街道的浙江双成电气有限公司内,一只只机械手正在轻松完成上料、定位、折弯、下料等既定工序,一块块镀铝锌板被制作成型,源源不断地送向下一道工序。双成电气通过引进二次导线生产线、机器人折弯单元、钣金柔性生产线等先进设备,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工件的制作精度,其研发的集成智能开关系统,通过数字化远程调控技术,将电力设备检修的停电时间从传统的“小时级”压缩至“毫秒级”。公司副总工程师周华表示,“将更多采用AGV(自动导向车)、RGV(轨道式自动导引车)等智能装备,全面提升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
“‘345’培育工程实施以来,新区企业创新活力持续增强。”滨海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布局创新联合体和产业链联盟,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引力场’。”
短 评
创新动能决定产业高度
滨海新区制造业的进阶之路,清晰印证了“创新动能决定产业高度”的发展定律。当浙江双成电气将电力检修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毫秒级”,当普施康生物科技以专利构筑全场景诊断技术壁垒,我们看到创新正重塑产业竞争维度——这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价值链条的跃迁。
新区构建的“登高造峰”培育体系,精准把握创新生态的核心逻辑:以“塔式梯队”机制孵化企业成长,用真金白银奖励破除研发风险顾虑,借优质中小企业产业园打造协同平台。这些举措直击创新痛点,推动政策资源加速转化为技术突破。
尤为可贵的是,创新动能在此形成双向循环:企业以“智改数转”锻造核心竞争力,政府以制度创新培育雨林生态。当双成电气部署AGV智能物流,当普施康覆盖基层医疗检测场景,产业高度在微观实践中持续抬升。这片创新“引力场”的磁力,终将吸引更多要素汇聚,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更高端攀升。(亦 声)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章 淳 编辑:尉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