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唐代越州永兴(今杭州萧山区)人,著名诗人、书法家。武则天征圣年间进士,历任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故亦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
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由于长期在礼部供职,其职业要求贺知章写庙堂文学,所以他的作品大量是祭神乐章和应制诗。他的诗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自成一格。可惜传下来的诗并不多,《全唐诗》仅存其诗19首。《咏柳》和《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是其代表作,也是唐诗中的名作,多年来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奇妙的想象,新颖的比喻,拟人化的手法,既写出了柳树的美和生命力,也写出了抚育万物的和煦春风,更衬托出了明媚春光中诗人的喜悦心情。《回乡偶书》两首(其一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又一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运用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了老人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万端感慨和无限欣慰,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乡愁之作。
贺知章也是有名的书法家。他能书篆、隶、草、楷各体,字字精美。特别是他的草隶更是造诣高深,“当世称重”,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述书赋注》中赞其草书“落笔精绝”“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续书评》则评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诗中则喻其为王献之。然而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其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楷书仅存刻于绍兴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刻石,全文共12行,行15字,结字疏密匀称,端庄中寓俊秀,雄浑间透姿媚,是古代摩崖题刻中的珍品。
贺知章是唐朝诗人中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生性旷达,谈吐诙谐,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人所重并乐与交往。其姑表兄弟工部尚书陆象先曾说:“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他常常“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与李白、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中八仙”。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没有和贺知章交往过,但他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的名诗,开头两句是:“知章骑马如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把一个从酒乡绍兴出去自称为“四明狂客”的名士的醉态,写得惟妙惟肖。公元728年,贺知章在长安紫极宫会见了年轻的李白,李白献上了自己的《蜀道难》一诗,贺老边读边连声赞叹,称李白为“谪仙人也”,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从此结为忘年之交,来往甚密。有一次,贺知章在街上碰到李白,两个人就上酒店去喝酒,边喝边吟诗,兴致好极了。等都喝得醉眼朦胧时,酒店倌来结账,两人一摸口袋,一个钱也不带。贺知章再摸时发现身上还挂着一颗“集贤院学士”的印章,印章的纽带上缀着一只黄金铸成的龟,他就乘醉取下印纽上的金龟付酒钱。这就是著名的贺知章金龟换酒的故事。
贺知章以84岁高龄告老还乡。离开京师时,唐玄宗曾赐诗,皇太子及文武百官为其饯行。垂暮之年的贺知章住在鉴湖之畔的故宅,时名“千秋观”,后称“道士庄”,在今东浦境内,与陆游三山故里毗邻。在今绍兴城内学士街,还有贺知章行馆,亦称贺秘监祠,今已修复开放。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