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笔墨的偶然结缘,到如今毛笔硬笔兼修、创作与公益并行的书法工作者,浙江省女书法家协会会员、绍兴市硬笔书法协会理事陈小燕用热爱与坚持,在方寸之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翰墨篇章。她的笔墨之路,是对传统深情的回望,对艺术生命力的执着追寻,更是一份将美好传递给社会的温暖心意。
笔墨相伴,精研书艺
“第一次拿起毛笔,手抖得厉害,墨点子甩得满纸‘开花’,一个‘一’字都写成了‘毛毛虫’。”近日,在绍兴城区府山脚下新落成的书法工作室里,陈小燕向记者笑着忆起初学书法时的“窘态”。窗外绿意盎然,室内墨香浮动,案头整齐摆放着毛笔与硬笔。“但很奇怪,每次蘸墨、落笔,心里反而特别安静,有种说不出的吸引。”
这份“安静”的吸引力,让陈小燕坚持了下来。她师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兰亭奖获奖者娄东昇,期间也得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七子”廖忠飞的悉心点拨。“那时候没想那么多,就是喜欢。工作再忙,家务再多,每天也要挤出两三个小时,哪怕只是临几个字。”毛笔,成为陈小燕最初也是最深情的伙伴。从基础的横竖撇捺,到日夜临习古帖,这份坚持让她敲开了浙江省女书法家协会的大门,作品也登上了省级展览的殿堂。
然而,艺术的探索从未停歇。毛笔书艺日益娴熟后,陈小燕做出了一个转变——她开始系统研习硬笔书法,“当时,绍兴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袁军民点醒了我。”陈小燕翻动着案头《元倪墓志》《张黑女墓志》等魏碑字帖,上面清晰可见临摹痕迹,“袁主席说,魏碑的骨力、刀感,与硬笔的精准刚健天然契合。这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窗。”
主攻魏碑,让陈小燕在点画的方折与圆融间,体味着另一种力道与结构之美。这份在硬笔领域的深耕,让她担起了绍兴市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的职责,足迹也随着交流活动,遍及新昌、诸暨、嵊州等地。“走出去,方知天地阔。每一次交流,都是眼界的拓展和技艺的磨砺。”她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陈小燕的身份已经完成了从“书法小白”到小有成就的书法工作者的蜕变。但对她而言,拿起笔的那一刻初心未改:“我还是那个在墨香里寻找安静和快乐的学生。”
书之要有“活”,更要让墨香飘远
陈小燕始终坚持“学传统、承古人”的信条,在她的书架上,历代名帖占据了重要位置。“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还有我现在临的这些魏碑墓志,都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她说,“临帖仿佛是在和古人对话,体会他们注入点画之间的情感、气魄和法度。没有传统的根,创新就是空中楼阁。”
在陈小燕看来,书法之美,绝不仅仅是把字写漂亮。“书法讲究的是‘活’。”陈小燕一边示范着书写,一边解释。笔尖在纸上或疾或徐,字与字之间仿佛在呼应、对话。在她看来,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具备多重的美感。“首先要有视觉冲击力,让人一眼被吸引,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韵律。”她一边讲解,一边用手在空中比划着字的走势,“就像音乐一样,有节奏,有起伏。好的作品,看久了,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磅礴的力量,也能体会到细微处的灵动,甚至能读出诗情画意来。”
她的书法理念,不仅体现在创作中,也融入了社会行动。每年春节前夕,陈小燕的身影常常出现在送春联的现场,其中就包括偏远的稽东等南部山区。“记得有一年在稽东,乡亲们早早就排起了队。有位老大爷拿着我写的‘福’字,笑得特别开心,说‘这字有劲,看着就喜庆’。”陈小燕回忆道,“那一刻就觉得,书法不仅仅是案头艺术,把美好的祝福用笔墨传递给需要的人,特别有意义。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比什么奖都珍贵。”
最近,陈小燕的书法工作室在府山脚下正式落成。这里不仅是她潜心创作的地方,更成为了一个连接书法与社会的平台。在这明亮整洁的工作室里,她说,“希望能为所有热爱书法的人,搭一个交流、碰撞、共同成长的‘家’。让墨香,从这里飘得更远,连起更多心灵。”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