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人温文尔雅,要说嗓门可不小。也是,以前绍兴人出行靠船,两船相遇,船上的人远远打个招呼都是扯着嗓门喊。再说绍兴人的绍剧,类似秦腔,同样是声响、腔高,扯着嗓门吼。
要这么说嘛,也不尽然。比如新建路上,有家售卖奶油小攀的小店,喇叭传来的吆喝声中,奶油小攀的“攀”字拖了个老长的尾音,听起来油糯糯的,有点像评弹里的吴语,很是温柔。
奶油小攀在外地知之者甚少,像绍兴人的个性,低调、内敛。但在绍兴,跟孔乙己吃过的茴香豆、臭豆腐一样有名。你没有吃过奶油小攀,恐怕算不得到过绍兴。到绍兴的游客,从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出来,都喜欢买个奶油小攀,坐在弄堂的石阶上,用把小勺子,翘起兰花指,一勺一勺,斯斯文文地挖着吃。
奶油小攀很像蛋挞,外皮酥脆,里面的馅料比较嫩滑,入口即化,而且甜而不腻,奶香浓郁。不过,如果你顾名思义,那就理解错了,就跟老婆饼里没有老婆一样,奶油小攀里没有一滴奶油。
这款只有在绍兴当地才能吃到的小吃,属于舶来品。要从清末光绪年间说起。位于延安路的绍兴第二医院,前身系福康医院,由基督教会创立。其中有一名来自欧洲的传教士,离家多年,思乡情浓——某种程度上,乡愁其实是对家乡食物的思念。于是请绍兴做小吃的师傅根据他的描述,研制出这款具有绍兴地方特色的甜点,中西结合,半土半洋,好歹算是慰了这名传教士的乡愁。
小攀这个名字,光听读音,很有点小家碧玉的味道。其实是源于英文“pie”的音译。它的做法,看着倒不难,但应该没这么简单,一定有什么诀窍在里面。因为在绍兴城里,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还在现做现卖,而不是像臭豆腐,满城开花,每走三步,都能看见那些镶了牙边的杏黄幡子,上面有三个大字在风中张扬。
我曾站在窄小的台阶上面,看店家现场制作:将蛋黄、蛋清分离,取蛋黄与面粉混合,调制成糊状。往剩下的蛋清中加入少量面粉,在十指翻飞间,不停地搅拌,直至蛋清冒泡,堆叠出云絮般的蓬松状,再撒上糖霜。小攀模子像一只斗笠盏,是事先就烘烤好的,往里面舀入一层蛋黄糊,上面覆一层蛋清泡沫,然后放入烤箱烘烤。不用多长时间,一只散发着浓浓蛋香的奶油小攀就出炉了。
绍兴人好像特别喜欢说“来,趁热吃”。照科学解释,这一饮食习惯存在健康风险。但小攀,却要趁热吃,因为凉透的小攀容易有蛋腥味。“阿婆,给我来两只小攀。”“阿婆,阿婆……”巷子里不时响起的声音,藏着人间最真实的烟火气。在小小的摊位前,阿婆眯眼守在那里,偶尔抬头望望路过的行人。一旁的木桌上,纱罩里,有一只只如云朵般整齐排列的小攀,仰起胖乎乎的小白脸,正冲着人笑。
新建路离家不远,小时候经常带儿子去吃。一晃十多年过去了,这次放假他坐地铁,顺道又去买了两个,回来告诉我: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盛新虹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