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山峻岭间崛起的天台抽水蓄能电站,不仅以技术突破刷新行业纪录,更以全方位的安全管控和生态保护理念,打造绿色工程标杆。
在苍山东侧半山腰处,一片由万千巨石组成的“石浪古道”赫然撞入我们的眼帘。只见千万块灰褐色岩石如海浪般堆叠,乌石滚滚,波澜起伏,绵延上千平方米,场面宏大壮观。
“为保护这片奇特的自然景观,当时天台公司暂停了1号弃渣场的施工。”工程部工作人员徐意帆回忆。2023年,当规划图纸上的天台抽水蓄能电站1号渣场与石浪轨迹重叠时,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态保卫战悄然打响。
设计团队花费数月时间经过现场查勘、多方协调,对渣场方案进行了优化,在不影响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削减了1号渣场100多万立方米的弃渣量。尽管额外增加了一些运输成本和设计费用,但保住了这片珍贵的自然遗产,大家都认为非常值得。
这样的生态保护故事在电站建设中比比皆是。连接上下水库的盘山道上,一棵树龄数百年的香枫古树舒展着苍劲枝桠,工程人员将原本笔直的道路改造成优雅的S形曲线。如今,这棵古树周围不仅建起了防护围栏,还有专人定期“体检”、输送营养液,确保其健康生长。
电站建设始终坚持“边开发边修复”的环保理念。在盘山道上,喷播机械正对着开挖的山体“喷种子”,电站采用先进的“喷播植生”技术,对开挖边坡进行即时复绿,不到一月就能让山体复绿。七套一体化废水处理系统覆盖所有作业面,24小时不间断净化,确保施工废水零污染、零排放。
安全管理同样贯穿建设全程。建设了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的天台抽蓄电站智慧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包含安全文化长廊、事故警示教育区、急救知识学习区等10大区域共30余项培训项目。徐意帆介绍,每一位进场的施工人员,上岗前都要在基地里培训、考试,从2023年运行至今,已有1万多名施工人员从这里顺利拿到“毕业证”进场施工。
这座“藏电于山”的重大工程,正在用安全与生态的完美平衡,诠释着现代基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范式。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