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出隧洞,眼前豁然开朗。下水库自3月底蓄水以来,已蓄积150万立方米碧水,宛如一块翡翠镶嵌在山间。
在60多米高的上水库坝顶,我们跟随工程人员沿着陡峭的趾板行走,弯着腰仔细搜寻可能存在的裂缝。“裂缝也只会有0.1至0.2毫米粗细,像发丝状纹路,就是需要重点关注。”在现场查看的质量安全环保部邓闻杨边说边蹲下身。
抬头望去,一名“蜘蛛人”也正沿坝面上下缓慢移动。“需要逐个区域排查是否存在裂缝,所以自坝顶而下逐帧检查。”邓闻杨解释道。整个坝面排列着40多条面板,要在平滑的坝面上找出毫米级粗细的裂缝,难度可想而知。令人惊讶的是,直到目前,整个坝面仅发现12条裂缝。他们用测缝计探测深度后,进行灌浆修补。
“历史上类似工程的裂缝多达几百条,现在大幅减少,大坝不容易渗水,寿命会大幅延长。”邓闻杨高兴地说,这要归功于国内抽蓄面板首次应用低热水泥及复合限裂技术,使裂缝数量大幅减少,延长了大坝寿命。
回望这座雄伟的大坝,其建设过程充满智慧。工程团队创新应用了堆石坝智能填筑系统,在国内首次采用无人推平机进行摊铺作业,无人平板夯辅助压实边缘填料,这一系列新兴技术应用显著加快了施工进度。施工中,北斗导航的“机械蚁群”各司其职:无人推平机将成堆的碎石精准摊平成80厘米厚石料层,一直摊铺了约80层;无人碾压机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每层往返碾压10遍,直至每一个区域密实度达标;体型娇小的无人平板夯则专攻死角区域,灵活地将边角压实。
这套智能填筑技术不仅节省了上万工时,还节省了人工费加返工费至少上百万元,数字化监控使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5.8%。
坝体内预埋的沉降仪、测斜仪持续监测着大坝状态。这种融合传统工艺与智能建造的施工方式,既传承了工匠精神,又展现了现代工程的科技魅力。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