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开栏的话:在绍兴这片江南水乡中,时常孕育出一些独特的人物故事,其人有奇有趣,其事有滋有味。
尤里:伏尔加河畔 飘起“黄酒香”
我和尤里是在绍兴一家书店相遇的。他是典型的俄罗斯面孔,高大帅气,留着浓密的胡子,格外有男子汉气概,但看书时戴上细框眼镜,又显得很文雅。从绍兴文理学院毕业的他回国后,如愿成为了一名汉语老师。那天,我打通了越洋电话,问候他的近况,也倾听了他痴迷中国文化近十年的故事,隐约看到,在电话那头悠悠牵起的是年少炽热的时光。
文化碰撞,教授百名学生汉语
2月中旬,绍兴的中午阳光明媚,而在遥远的俄罗斯西部城市彼尔姆,正是严冬清晨,寒风在伏尔加河的支流卡马河冰面上雕刻出细密纹路,人们踩着厚厚的积雪咯吱作响。
“这段时间还是非常冷,在-15℃左右,最冷能到-30℃。大学生们1月份放了10天的寒假,现在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尤里告诉我,当天下午1点半,他要去学校授课。他每天差不多都要坐1个小时的公交车前往校园,但仍然乐此不疲。如今,他成为了俄罗斯国立研究大学高等经济学院、彼尔姆国立师范大学的正式教师,还兼职在网上做中文辅导。
去年8月,他刚刚从绍兴文理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我对国外的就业情况挺好奇,于是问他工作是怎么找到的,是否要投简历。没想到,尤里告诉我,汉语老师是目前俄罗斯最吃香的职业之一,他还没毕业就有大学来询问他的意愿,邀请他去短期培训班上课。如今他硕士毕业,不少高校更是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
我记得自己曾在一篇留学生报道里简单地提起过他:“他计划毕业后回到俄罗斯当一名汉语老师,传播中国文化,还会讲述自己在绍兴的故事,将这座城市‘安利’给更多的人。”真好啊,如今他都已经做到了。
他有100多名学生,平时最常用的中文课本是《汉语标准》,但他“嫌弃”教科书太死板,语法点不清楚,许多中国现状也已更新,便常常自己准备一些中文材料。或许是受绍兴的熏陶,总觉得他的课上应该也有一股“酒香”。
“课本上会有‘你好’‘你好吗’的表达,但平时大家根本不会这样打招呼,学习汉语还是要自然运用在生活中的。”他爱讲中国,尤其是在绍兴的故事,他总是热情地向大家介绍那是他的第二故乡。
“用方言来讲动物,像绍兴话里的鱼发音是‘嗯’,螃蟹是‘哈’,特别有意思,大家都会笑起来。”他还为大家展示从绍兴带去的鲁迅黏土玩偶,讲述着大文豪的生平、绍兴黄酒的独特滋味。底下的学生们总会感叹于中国丰富的文化。他为他们播下惊羡向往的种子,就像当年求学的自己。
我还与他聊起了春节,他自然在上课的时候讲过,俄罗斯的学生们也基本上知道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期间,莫斯科还会亮起一排排红灯笼,舞龙舞狮;彼尔姆也开起了一家家馆子,卖特色的中国菜和零食。
但没想到,回忆起在中国度过的春节,尤里有些失落。他们也会参加一些春节活动,但都是匆匆而过,中国的学生们也都放寒假回家了。
“可惜你之前没跟我说,不然可以来我家过年啊,我们的年夜饭很丰盛,特别多特色美食,还会准备压岁红包……”我的心揪了一下,又真挚地邀请道。
“好啊,有机会我会来的,真的很想念绍兴!也欢迎你来俄罗斯哦。”尤里爽朗地笑起来,一如初见。
异国友情,七年的梦想坚持
1999年出生的尤里是家里的独生子,可谓是出身书香门第:父母、爷爷奶奶都是知识分子。父母都是哲学家,在大学任教;爷爷是中学的历史老师,奶奶是报刊的编辑。
小时候的尤里格外调皮,家里人给了他十足的尊重,没有压力和限制,只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好人,做自己喜欢的事。于是他搞运动、玩音乐,以自由之名混过每日,对于未来仍是一片迷茫。
“不能再‘瞎玩’,要对生活负责任,找到内心热爱的事物,思考未来的工作。”尤里18岁时突然醒悟,成长或许就是一瞬间的事。本科时,他在彼尔姆国立研究大学读美术设计,但渐渐意识到,那也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2018年的暑假,学校组织了1个月的中文课程夏令营,于是他怀着好奇心报名了。
第一次来中国,他大受震撼。在山东青岛,他边旅行边学习,渐渐爱上了中国。汉字在他眼中有着独特的美感,他喜欢一笔笔描摹,就像完成一幅幅灵动的画。
于是,他放弃原有的规划,开始学习汉语。这不是件容易事,但他下定了决心。之后的整整三年,他默默自学着,一遍遍认,一遍遍读,一遍遍写。学习汉语自然是困难的,但“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追逐热爱的过程往往先面临着平淡而又漫长的考验,才能成功。最终,他顺利通过了考试。或许也是那时,他积淀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底子,甚至还知道“三不猴”,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的内涵寄托于生活。
“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了他的座右铭。他学会了4000个汉字,但仍觉不够。于是,他渴望找到合适的学校,继续深造中文。就在此时,一座古老的东方城市吸引了他——绍兴,而绍兴文理学院刚好也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但当时恰逢疫情,他只能在家上网课、自学,2023年8月末,他终于怀着强烈的向往来到绍兴。在绍兴的学习时间只有一年,让他觉得很可惜。
“绍兴历史悠久、生活舒适,我的心也像坐在乌篷船里,慢悠悠下来。”尤里告诉我,这一年他格外珍惜,他经常穿梭在具有千百年历史的老巷子里,品尝黄酒咖啡,拿起吉他歌唱。他喜欢用慢慢走的形式贴近这座古城,在路上遇到来绍兴游玩的外国人,还会上去充当“导游”讲解一番。鲁迅故里、八字桥头、仓桥直街……青石板路,乌篷船边,他的足迹遍布绍兴,还将日常发在了抖音平台上。他爱唱许多中文歌曲,也唱俄罗斯歌曲《喀秋莎》,与不少本地人打成一片,甚至还下载了越牛新闻,看过《绍兴晚报》,如饥似渴地学习各个领域的内容。
我曾与他在无用酒吧举杯。道家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们享受着美酒、音乐,不同文化间碰撞出的耀眼火花。毕业前夕,他与乐队成员们在酒吧表演,青春与热血,欢笑与感动,大家替他送别,饮下一杯黄酒。不必担忧,朋友们,何处不相逢,天下满故人。
学习中文,他整整坚持了7年。如今,他已有了将近5000个的汉字储备,考过了HSK 5级,不仅能够轻松地与我完成采访,甚至在采访过程中,我的一些小口误,也能被他精准地捕捉到,笑着调侃几句,又耐心地跟我确认。
“我还想读博士,可惜我中国的研究生导师退休了。所以我可能会在俄罗斯读教育专业,未来我想当教授,写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书,还可以做一些翻译工作……”他兴奋起来,与我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我喜欢看朋友们畅想未来时欣喜的发光眼眸,五年、十年,相约成为希望中的模样,他的故事一定有着更精彩的后续。
我突然想起了去年的一天,他在兰亭边与朋友们聚会,拿起吉他,悠扬的歌声响起:“在这个世界里/寻找着你的梦想/你问我梦想在哪里/我还年轻……我不哭泣/我不逃避/给我一瓶酒/再给我一支烟/说走就走/我有的是时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虽然相隔万里,我们拥有同样真诚又美好、对青春的期许,同样滚烫勇敢的心,抬头望见了同一轮皎洁的月亮。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文其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