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地自古重视教育与读书,曾经书院林立,办学蔚然成风。而讲到绍兴的书院,必然会提起原位于府山一带的稽山书院,相传为范仲淹创建,朱熹、王阳明等大儒曾在此讲学,而且王阳明作有入选《古文观止》的《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使得稽山书院闻名遐迩。其实,绍兴古城内还有一所书院也叫稽山书院,且与古小学、证人书院、会稽县义学以及绍兴文理学院的前身密切相关。然而,这所书院如今知晓的人已经很少,有必要梳理成文,抛砖引玉。
据《绍兴县志资料》记载:“稽山书院,在府治东南三里舍子桥,即会稽义学,乾隆五十一年知县朱钟鳞重修,五十三年知县余名暨重修,题曰稽山书院。”由此可知,舍子桥稽山书院曾为会稽县义学。另据嘉泰《会稽志》、万历《绍兴府志》、康熙《绍兴府志》等记载,这个地方早期为建于五代时期名为永宁的一座寺院,宋代时改名善法寺。明嘉靖年间,善法寺圮废,绍兴知府洪珠予以改建,以祀宋代尹和靖先生,名古小学。中堂肖先生像,春秋致祭。尹焞(1071-1142),号和靖,洛阳人,宋代学者,为著名理学家程颐直传弟子。晚年辞官致仕,南来寄居三女婿邢纯会稽(绍兴)官署。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卒,葬于绍兴龙瑞宫山原一带。尹焞精研《论语》《孟子》,恪守二程“格物致知”学说,认为“圣人必可学而至”。其学讲究持守涵养功夫,坚持“诚”与“敬”。他也是“和靖学派”的创立者,对宋代理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其实,尹和靖先生对越地的学术传承与发展亦有影响。在古小学岁久倾圮后,刘宗周于明天启四年(1624)谋划重修,因学禁而工半。崇祯四年(1631),刘宗周与郡内诸生在请示知府黄炯同意后,将古小学改建为证人书院。崇祯五年(1632)享堂落成,刘宗周率弟子讲学于此。崇祯十三年(1640)正月完成全部重修,前祠尹和靖,后额“证人书院”。
起初,刘宗周与陶奭龄在明崇祯四年共同创立“证人社”于府城陶文简公祠,“证人社”的讲会即“证人会”。“证人”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可以说与尹和靖“圣人必可学而至”一脉相承。讲会讨论的内容为心性之学,以个人的修身“证人”为出发点来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讲会的地点并不固定,除陶文简公祠外,还有阳明祠、古小学等处,其中古小学是最重要的地点。但是,后来因刘宗周与陶奭龄学术观点不同,刘宗周遂于古小学另立证人书院单独讲学,每月初三日为讲期,刘宗周手订《证人社约》并亲自讲学。会讲毕,听讲者可自由质疑。于是“证人之名为海内学者仰慕”。然而,有些人认为蕺山书院就是证人书院,说法有误。
明亡,书院讲学停止。刘宗周殉节后,仍为弟子讲学之所。清康熙六年(1667),黄宗羲、姜希辙等恢复讲学活动,“为天下所注目”。其后,岁久零落,书院无主。有称尹氏后者与刘氏后裔互争地盘,或公庭讦讼,或暗行拆售,栋摧垣颓,岌岌可危,鞠为茂草。康熙五十九年(1720),绍兴知府俞卿与会稽知县张我观竭力鼎新,规模超过旧时,改名“会稽县义学”,又置田二十亩为馆谷。
乾隆五十三年(1788)改名稽山书院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会稽县学堂。1909年改办山会初级师范学堂。1911年鲁迅被任命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1912年改名为绍兴初级师范学校。1913年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五师范学校,迁往龙山书院旧址办学。1984年成立绍兴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经多所学院合并,最终形成了今绍兴文理学院。
今延安路舍子桥下稽山书院等相关遗址虽已不存,但古小学与尹和靖、证人书院与刘宗周、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与鲁迅等书院与名人,共同见证了越中书院与名士文化的相辅相成,相互辉映,值得纪念与宣扬。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