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王晓宏 文/摄
蔡元培故居斜对面的一座老台门,有两扇大门,相距不足两米,一扇大门挂着“笔飞弄8号”的牌子,另一块挂着“笔飞弄8—1”。与众不同的结构,吸引南来北往游客的兴致,时常有人走进台门一探“玄机”。为了让更多居民住进老台门,早些年台门内部进行了分割,增设了一处大门。而老台门的四水归堂结构,更像北方的四合院。更让游客们惊喜的是,徐锡麟的三弟徐锡麒和儿子徐学文曾在这里居住生活。
结构酷似北方的四合院
从萧山街拐入笔飞弄,复行数十步,这幢老台门便映入眼帘。台门有两扇大门,一南一北,相距约两米。南面大门挂着“笔飞弄8—1”的牌子,青石板门框,不足两米宽,但大门落锁;北侧大门挂着“笔飞弄8号”的牌子,门框由青砖砌成,入口狭窄,但门口敞开,可自由进入。两扇大门间的墙壁上,悬挂“绍兴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的牌匾,时间为2017年。
走进北侧大门,穿过一条长五六米的弄堂,便是中置天井,其规模不大,青石板间冒出一棵小树苗,青翠欲滴,旺盛的生命力,让古朴斑驳的老台门焕发活力。天井四周是两层的楼屋,整体为砖木结构,一楼到二楼的门窗,均采取木制花格,镂空雕花,端庄优雅,做工精美,且均采用桐油作防腐防湿处理。
顺着木楼梯,记者爬上二楼,原有的走马楼结构,被居民改动后,已无法通行。“我刚搬过来时,还是走马楼的建筑,二楼回旋走廊畅通无阻,我们经常来回奔跑,一起躲猫猫。”居民鲍师傅说。如今,走马楼被截断,部分居民相继搬离,二楼走廊落满灰尘。
“跟其他老城区的台门不同的是,笔飞弄8号台门建筑规模较小,只有两进,第一进是大门口,第二进是天井和楼屋。其最大的建筑特色,其实是四水归堂结构。”我市文史爱好者祁瑞根说,他曾多次到该台门探访。
记者探访时,正值细雨霏霏,屋顶四个坡面的雨水,顺着斜坡向内汇集,再流入天井。一楼和二楼间有屋檐,雨水不会飘入居民家。鲍师傅站在门口,静静倾听雨声,享受着内心的那份宁静。“跟常见的多进台门不一样,从空中俯瞰,我们这座台门呈四方造型,更像北方的四合院。”他说。
至于入口的两扇大门,他清楚地记得:大概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部门对进入大门的空间进行了分割,这样可以多出几间房子,缓解城市居民住房压力;同时在旁边增设大门,供居民进出。原有的笔飞弄8—1大门,成为居民家的房门。“我在台门里住了50多年,最多时这里有七八户人家,现在大多搬走了,就剩下两户留守,烟火味越来越淡。”鲍师傅感慨不已。
老台门与徐锡麟有渊源
笔飞弄8号台门什么时候建造的?鲍师傅并不清楚,他小时候跟着母亲搬进台门居住,听母亲讲述是外公留下来的。刚搬进来时,里面还是单位食堂,后来把灶台等设施移除。
祁瑞根翻阅资料了解到,这座老台门由辛亥革命先驱人物徐锡麟父亲徐凤鸣所建,是他分给三子徐锡麒的宅邸。建造时间在清末民国初年,距今约一百二十年。
“徐锡麟的父亲当过官,还经营过绫罗绸缎、油烛等生意,家境殷实。建好笔飞弄8号台门后,他给徐锡麒居住,便于儿子在城里帮忙照应生意。”祁瑞根说,“不只是徐锡麒,连徐锡麟的独子徐学文也在这座台门里生活过。”
据资料记载,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徐锡麟的妻子王振汉携子回归家乡,与家人团聚,结束了长期流离颠沛的苦难生活。其间,徐锡麒接徐学文到笔飞弄8号家中居住,在城里学校读书。徐学文成绩优异,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再由四叔徐锡骥照顾。
我市文史爱好者马云庆说,笔飞弄8号台门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其与徐锡麟又有渊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可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如展陈徐锡麟相关史料,既向游客展示不一样的台门特色,又可以讲述辛亥革命历史,从而丰富书圣故里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
“四水归堂”结构酷似北方的四合院。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