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精神残疾患者阿花(化名)入住越城区仁心残疾人托养中心,该中心主任娄冬萍留下来陪住。
“每位入住的新人,我们都有陪住制度,要像家属一样观察他们一举一动,了解其精神状态,便于尽快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娄冬萍说。
自去年8月投入运营以来,在娄冬萍的带领下,不到1年时间,越城区仁心残疾人托养中心已收到15面家属赠送的锦旗,她自己也因为出众的口碑获得今年一季度“越城好人”荣誉。知道娄冬萍的人都赞她:人美,但她的心灵更美。
1988年出生的娄冬萍,从事过广告设计、物业服务等工作。在投身残疾人托养事业之前,她曾在康复医疗机构做公益服务。看到太多残疾人需要关怀,她渐渐萌生投身托养事业的念头,并很快付诸行动。起初,她主要管理镇街残疾人之家。这里托养的都是轻度精神和智力残疾人,他们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一定的劳动能力。然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娄冬萍发现许多“大宝贝”的家里,也还有重度残疾人。他们行动不便,生活状况糟糕,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
“让重度残疾人有地方托养,能得到更专业的照料,还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这是娄冬萍一直以来的心愿。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越城区仁心残疾人托养中心投入运行后,公司看中了娄冬萍的助残爱心和经验,指派她担任这家机构的负责人。在这个岗位上,娄冬萍有了施展本领、把愿望变为现实的更大平台。
每位重度残疾人的状况和需求都不一样,她一一联系家属,询问其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再与残疾人面对面接触,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
30多岁的阿芬(化名)刚进入托养中心时,又哭又闹,饭也不肯吃。娄冬萍像姐姐一样安抚她,陪她玩游戏。由于阿芬咀嚼功能不好,娄冬萍就把饭菜都搅碎,方便阿芬食用。不到两个月,阿芬胖了十多斤,人也开朗了许多。“没有你们的细心服务,我女儿身上不可能产生这么积极的变化。”阿芬的爸妈说,他们专门送来锦旗向娄冬萍致谢。
在托养中心,精神或智力缺陷的托养人员被昵称为“大宝宝”。许多托养对象的智商,跟幼儿园的孩子差不多。“我们像幼儿园管理一样,采取奖励措施,专门设置了心愿墙,让他们表述自己的心愿,或者由工作人员代写,谁表现好谁的心愿先实现。这种鼓励模式,让他们在一定程度的比拼氛围中进步明显。”娄冬萍说。她同步引入蛋糕制作、养生馆等爱心单位,助力托养对象实现微心愿。
不到1年时间,该托养中心已吸引60多名重度残疾人入托,家属赠送锦旗15面,写来感谢信10多封。“我女儿变化很大,以前从不出门,现在变得很喜欢走出去。她对我也不再骂骂咧咧,还会喊我妈妈。以前她吃饭很随意,现在一日三餐很有规律。”家属沈女士说。
不仅如此,娄冬萍还在托养中心内创新提出“以残养残”模式,推出不同岗位,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王关兴是一名轻度肢体残障人士,目前在托养中心从事水电工作,每个月有4000多元收入。
“在团队的努力下,每位托养的残疾人都得到照料,各方面都有改善、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这是我最开心的,证明我的工作有价值。”娄冬萍说。
作者: 编辑:严心愉